始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的醞釀與寫作,1957年完成;當時的書名為《燒不盡的野火》,後改名為《青春之歌》。1955年寫完上半部後交給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在審稿時提出了較大的修改意見,認為書稿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以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林道靜作為書中最重的主人公、中心人物和小說的中心線索,而對於林道靜卻缺乏足夠的批判和分析。1955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藝術上要百花齊放,學術上要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寫作與出版空氣有所寬鬆。楊沫又把書稿交給秦兆陽審看。秦兆陽看後認為稿很好,就又把稿子轉給了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於1958年1月正式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又出版了作者的修訂版。

粉碎“四人幫”後,《青春之歌》於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次出版發行。日本也在1960年日譯版的基礎上,參照原著新版再次改譯出版。國內各報刊對於楊沫及其《青春之歌》的介紹與評論文章日見增多。之後,曾與楊沫戀愛同居並被楊沫以餘永澤的形象寫入作品的張中行的復出,以及楊沫的兒子老鬼(馬波)忠實披露楊沫其人其作的種種內情的傳記作品《母親楊沫》的出版,都曾在文壇內外引起一定的反響,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了有關楊沫與《青春之歌》的話題。

《青春之歌》主要是寫革命時代以林道靜為代表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與奮鬥:

林道靜出生在一個大地主家庭,親生母親出身貧苦,被她父親林伯唐霸佔成姨太太,後又被逼死。林道靜中學畢業後,家裡破產,父親離家逃走,繼母親徐鳳英逼她嫁給胡局長。她憤然逃出北京的家,來到北戴河投親謀職,沒想到她表哥夫婦已辭職離開了此地。為難之際,又被楊莊小學校長餘敬唐欺騙。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選擇了大海作為自己的歸宿,就在她跳向大海的一剎那,北平大學國文系的學生餘永澤救了她。餘永澤的言談舉止打動了林道靜,使林道靜暫時忘掉了一切危難和痛苦,同意餘永澤的勸說,留在楊莊當小學教員,並且對教書生活和孩子們也漸漸發生興趣。林道靜在課堂上,向小學生們講述“九·一八”與日本侵略中國的罪惡,以及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孩子們的愛國情緒,但卻遭到餘敬唐的冷嘲熱諷。林道靜辭去了小學教員的工作,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火車。但在北京沒有生活來源,尋找工作又到處碰壁。無奈之中,林道靜和餘永澤同居了。餘永澤的溫存和體貼,使林道靜也感到幸福和滿足。但她也漸漸發現了餘永澤的自私和無情。後來她結識了盧嘉川、許寧、鄭瑾等一批愛國學生。林道靜開始如飢似渴地讀革命書籍,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儘管餘永澤極力反對,林道靜還是和北大學生一起上街,參加紀念“三·一八”*。後來戴愉叛變黨組織,他知道的組織紛紛遭到了破壞,許寧、侯瑞等革命學生被捕。盧嘉川為躲避敵人追捕來到林道靜的住處。當林道靜替盧嘉川送信時,餘永澤在家裡見到了盧嘉川,他出於自私和嫉恨的心理趕出了盧嘉川,結果盧嘉川被捕。林道靜終於明白不是一條政治道路上的“伴侶”是無法在一起的,終於選擇了和餘永澤分手。 。 想看書來

1958《青春之歌》(2)

盧嘉川、許寧等進步學生和人士在獄中仍堅持鬥爭,一些革命者被殺害了。林道靜與所有進步朋友失去了聯絡,但想起盧嘉川對她說過的話,她又振奮起來。她把盧嘉川留下的一包宣傳品拿出來,利用夜間到大小衚衕張貼和散發。後因戴愉的出賣而遭被捕。在王曉燕的父親和她的朋友幫助和掩護下,林道靜逃出了北平,來到定縣當上了小學教員。在這裡,她遇到了地下黨員江華,從他那裡知道了許多革命道理。在江華的領導下,林道靜積極參與了農民搶收麥子的行動。由於革命活動暴露,林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