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可以下流。只要能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就好。理想是什麼?理想是一種比生存更深層次的慾望”;“吃草的未必是仁慈,吃肉的未必是殘忍。我是一隻狼,註定了是一隻狼,一隻鋒牙利爪的狼,鮮血與死亡是我生命的源泉。我只要活著就必須有什麼東西去死。當所有的牛羊沐浴在陽光裡自由自在地吃喝時,那就意味著我死了”。劉燁的《狼的故事》(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10月)的“導讀”文字,則這樣言過其實地歌頌狼:“本書是一部關於狼的奇書,它能讓讀者從書中每個篇章、每個細節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狼的氣息,讓身體的每一個毛細血管百倍擴張,讓血液如潮般奔湧,讓身上的每一根神經末梢緊張待命,讓靈魂如風般滌盪。”章士法編譯的《酷狼——美國西部拓荒傳奇》(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10月)要宣達的主題是:“一種文明的建立通常以另一種文明的毀滅為代價。”還有一部是《像狼一樣思考——神奇的商業法則》(賀華著,藍天出版社,2004年10月),光看書名,就知道作者的命意和立場。若木、鄭中的《狼魂——強者的經營法則》(時事出版社,2005年1月)就更是推波助瀾,過為已甚:它在《前言》裡說,“曠世奇書《狼圖騰》和《狼道》橫空出世,目前正在市場上熱銷”,接下來便宣揚自己的狼道主義生存哲學:“狼的智慧和謀略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狼的一系列行動中,我們看到的是強者與智者的完美結合。學學狼的這些謀略,能使我們在市場競爭中獲益匪淺”;那麼,不學狼不行嗎?不行。為什麼呢?因為,“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市場角逐中,如果心存善良,對競爭對手一味地心慈手軟,那麼就會被對方毫不留情地吃掉,這已經被無數事實所證明,而且還將不斷被新的事實證明”。

由於《狼圖騰》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所以,很有研究的價值;由於價值觀的混亂和文學性的貧乏,所以,必須對它進行嚴格的解剖。從文學的角度看,《狼圖騰》與其說是一部小說,不如說是一個圖解觀念的理念化文字。《狼圖騰》的寫作基源於一個簡單的文化猜想。作者信奉一種幼稚的生物主義決定論,認為狼對於人類的文明進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草原精神其實都集中在狼身上”(《狼圖騰》,第136頁,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下引此書,只在文末註明頁碼),因此,誰要是想在草原上生活,誰就必須以狼為師,“不管哪個民族都得崇拜狼,拜狼為師,像匈奴、烏孫、突厥、蒙古等等草原民族都是這樣”(第23頁)。草原上的牧民為什麼不把馬當作自己的“圖騰”,相反,卻要把“馬的敵人”——狼作為圖騰呢?作者認為“這種反常的邏輯中卻包含著深刻的草原邏輯。這是因為蒙古馬是草原狼和草原人共同馴出來的‘學生’,而‘學生’能成為被老師崇拜的圖騰和宗師呢?而草原狼從未被人馴服,狼的性格和許多本領,人學了幾千年還沒能學到呢。狼在草原上實際統領著一切,站在草原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的制高點上……”(第253頁)“古代草原騎兵確實不是靠蠻力橫掃先進國家的。草原民族也確實是草原的捍衛者。她們用從狼那裡學來的軍事才華和智慧,牢牢地守住了草原,抗住了漢軍後面的鐵與火,鋤和犁對草原的進攻”(第81頁)。作者的敘述中,一個叫畢利格的老人,竟然也如此誇大狼的能力和智慧,誇大狼對人的生活的影響:“打仗,狼比人聰明。我們蒙古人打獵、打圍、打仗都是跟狼學的。你們漢人地界沒有大狼群,打仗就不成。”(第18頁)而“草原狼不光是培養了蒙古武士,也培育了蒙古戰馬”(第196頁)。 。。

2004《狼圖騰》(2)

狼不僅是人類和“蒙古戰馬”的老師,而且還是草原上“計劃生育”的總設計師和控制人口增長的大功臣呢:“人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