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124集《妙法蓮華經》(第4/8頁)
章節報錯
地去讚歎《法華經》,去引導一個人跟他一起去。“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他說,這個《法華經》是講到佛陀的因果,佛陀的因地是智慧,果地是佛德,把這個《法華經》一佛乘的因果簡單地描述一下,而且讚歎它難遭遇。那麼對方接受以後,就跟他一起去了。去了聽多少呢?“乃至須臾聞”,很短暫的時間。
那麼這個勸的人,這個福報就不可思議了。因為你不但是理觀,你還有發心。你發心勸人,所以你這個心量是很大的。從這個相由心生的角度,你來生的福報就有改變了。“世世無口患”,生生世世口氣清香不臭穢,也不長膿瘡。牙齒也不會稀疏黃黑,嘴唇也不會太厚也不會萎縮,也不會缺壞,端正美好,沒有這種可惡之相。舌頭也不幹澀,也不黑不短。鼻子高挺、修長、正直,額頭寬廣平正,而且面目端正莊嚴。這個就是福德莊嚴之相。總而言之,“為人所喜見”,這一種大福德的相狀,人人看到都起歡喜心。口氣不但沒有臭穢,還有這個優曇缽花之香,這種清淨高雅的香味,“常從其口出”,就是這個福德莊嚴之相。
我們看第二段的“自往聽經”。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假設你是自己聽經,你沒有帶人,就自己去聽經。你是怎麼聽經呢?“若故詣僧坊”,這個很重要,就是你自己要先作意要去聽經。那麼聽經的時候聽多長呢?“須臾聞歡喜”,乃至於短暫的時間產生信解,產生隨喜,歡喜。“今當說其福”,你來生這個下品的象馬車乘,富貴家;中品的珍貴的輦輿,這個王族;上品的生在天宮。就前面說的,從你的領受法義的淺深跟聽聞妙法的廣略,分成三品。
我們看第三個,分坐與人。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你如果在法會的現場,“勸人坐聽經”,可能有些人突然來,你勸他安坐,很可能位置也不夠,你就把座位分一半給他坐。你這個勸人聽經的人,福德因緣也是分成上中下品,下品轉輪聖王,中品釋提桓因,上品的大梵天王,就是有這個權勢。因為你有利他,你的發心比自己聽經發心更大。
看第四段,具聽修行。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何況你聽完經以後,不但是信解隨喜,解說其義理,能夠受持一心,重點就是下面——“如說而修行”。你不但是一個禮拜來聽兩次經,你回去還做功課,還每天讀誦、書寫等等。那麼你未來的功德,那就不是人天福報了,你未來的功德你就要看下一品了,<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位。所以你這個就不像人天福報那樣只是一時的快樂,你的六根的功能徹底轉變了。就淨法熏習。
這個<隨喜功德品>很強調一念,一念的信解,一念的隨喜,而且都是未及事修,就是你還來不及事修,然後就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這個地方我們前面說過了,因為你最大的功德就在你內心,所以你不斷地去觀照它,你就是不思議燻,不思議變。你不斷地去把內心的真如,一種沉睡的真如把它喚醒。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我們前面說過,《法華經》是自力門,果地教,就是你等於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直接進入到你的自性功德海去了。淨土法門是投入彌陀的本願功德海,這他力。
所以,我們修《法華經》,你要有一個思想準備,你要有一個宏觀的思想,就是你不能在乎一時的安樂,你成就圓頓種性非常重要。圓頓就是說,你因地圓滿了,果地才能夠頓超。就是,你可能前半段,你會花很多時間在建立你的一念隨喜、一念的信解的理觀上,而且在學習中還要包括你不斷地讀誦,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