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針對永樂帝的謠言,之所以在民間傳播的如此迅猛,除了士紳階級在背後推波助瀾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百姓認同‘燕南山,江山亂,百姓苦’這個觀點!”

“所以只有對土地進行改革,才可以讓百姓從心底裡改變對永樂帝的看法,也可以藉著土地改革問題,狠狠打擊士紳階級。”陳羽道。

“陳兄弟,那該如何改革,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朱棣的疑惑脫口而出,自古以來士紳階級對抗皇權的辦法,大部分來自賦稅引導的輿論戰。

如果有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那當然最好。

陳羽微微一笑,說道:

“土地改革自然就要牽扯到王朝稅收,而王朝稅收則直接決定王朝壽命!如果想要對土地進行改革,那麼一定要剖析王朝稅收,從而制定出一套既符合百姓利益,又符合王朝利益的政策。”

“朝中許多官員與皇帝經常分析王朝更替問題,試圖從中找出延長國運的辦法。我認為沒必要那麼麻煩,其實只要將稅收問題搞清楚,就可以理解大部分王朝更替規律。”

“因為寫在歷史書上的那些大事,有一件算一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需要花錢,花很多很多的錢。”

朱棣非常認同的點了點頭,他想要在史書上留下一筆濃厚的筆墨,就要做千古一帝應當做的事情。

比如征伐漠北、下西洋、修建運河、編纂永樂大典等。

可無論哪一個功績背後,都需要花費巨量的白銀。

陳羽繼續緩緩說道:

“拿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大秦舉例。”

“始皇帝做了很多的事情,一統六合,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馳道,統一度量衡,修築萬里長城。所以後世會用千古一帝,來讚美始皇帝。可是這樣的功績難道不需要錢?”

“始皇帝之後的漢朝,也誕生了一個千古一帝:漢武帝。在他的統治下大漢持續對外作戰,創造了赫赫功績,消除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漢武帝創下如此文治武功的前提,使得漢朝直接出現經濟危機,人口減半,國家財政狀況極度惡化,民間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以上兩個例子背後都是千古功績,繼而誕生出來千古一帝。可同樣大部分千古一帝的誕生,必然伴隨著大量賦稅,而在背後出錢的人,就是百姓。”

“所以真正偉大的人,不僅僅是皇帝、將領、還有那些流芳千古的文官,更有那些默默付出的老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始皇帝與漢武帝再優秀,能打造出這一番功績?”

陳羽舉的兩個例子非常的極端。

而漢武帝的現狀,與永樂一朝朱棣很相像。

同樣是在治理內政的情況下,開啟了對外作戰。

而漢武帝為了對外作戰成功,飼養了5萬騎兵,這騎兵背後,那是十幾萬匹的戰馬和50萬步卒的後勤補給,關於運輸各種物資的軍隊,另外還有十多萬人。

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近百萬人和馬的吃喝拉撒,是一大筆非常多的開支。而那些戰馬吃的都是精飼料,一匹馬吃的比十幾個人都多。

所以說明面上霍去病是5萬騎兵,但是背後需要的是能夠維持200萬人運轉的財政支出。

這就是古時候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養兵、戰馬,所耗費的錢糧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朱棣聽罷,面無表情的低頭沉思著。

還是燕王的時候,他就開始讀史書,陳羽說的這些情況他心中也清楚。

可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從百姓身上收上來的賦稅,一直都是財政收入的大頭,賦稅收的多了,國家有錢乾的事情也才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