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開打,吳三桂信中也只是提到說孫承宗要重鑄大淩河城,現在還都在籌備階段,可宋慶卻很敏銳的想到了這事,因為大淩河之戰就是從孫承宗築城開始的,跟著就是一連串的大動作。
孫承宗其人,宋慶自然是熟悉的,畢竟入京勤王最後倆月基本上就跟著人家混,對這位老督師也非常尊重,同樣知道他在之後不久就回了遼東,再任薊遼督師,基本上把袁崇煥留下的爛攤子重新撿了起來。
再任薊遼督師後,孫承宗被迫重築大淩河城,畢竟這地方太過要命,既是橋頭堡,又是防禦重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幾乎就是遼東,北直隸和蒙古交匯之處,離著瀋陽八百多里,離著京城七百多里,可以說對兩邊都有極大作用和極大危害。這種地方皇太極根本不可能任憑明軍築起城池來,明軍同樣也是不會輕易放棄,袁崇煥時代其實就試過幾次,但最終都沒能成行,此時孫承宗重新把差事撿起來。其本意無非是想鞏固一下。估計自己最初時候都沒想到會出那麼大事。
到了七月份的時候,各項準備工作完全,明軍開始動工。沒多久後金便殺了過來,此時大淩河城牆剛剛修完,雉堞僅修完一半,後金突然兵歸城下,並於當天開始圍城,明軍倉促閉門拒戰。
孫承宗得到訊息,立刻跑去錦州,讓吳襄和宗偉前往營救,偏偏寧遠巡撫邱禾嘉不知是個什麼意思。屢次拖延出證日期,吳襄跟宗偉倆人關係還特別差,幾乎到了當面爭執,就差拔刀子動手的地步,在長山被人家打得大敗。
圍城三月之後,祖大壽詐降逃回錦州。大淩河失守,御史言官們帶足了茶水狂噴一通,孫承宗也只好託病辭職。
這些仗具體怎麼打的,宋慶印象不太深刻,畢竟他當時只是當故事看。大概其知道這麼回事,因此也只能將自己知道的,再加上些想象湊到一起,連夜奮筆疾書,給吳三桂回信,第二天便又讓那人送了出去。
可宋慶寫回信的時候,已經是五月多了,等他這封信寄回去,估計已經開始築城,他信上交代的這些東西很有可能因為時間關係起不到作用,可他還是想要做些什麼,他不知道自己這次會不會依然被徵調,如果沒這個機會的話,他好歹應該做些什麼,畢竟那些關寧軍也都是同袍,況且他如今勢力還不算強,哪怕是為了自己將來的大事,如今也應該多保住一些。
只不過這種事從來都是盡人事聽天命,回信寄出去後,他也只能暗自祈禱,盼著吳三桂真能收到信,也真的當回事,同樣還能有點建議權什麼的,儘量少受些損失,這也就算是最好的結果了。
他不知道的是,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同樣很苦惱,或者說從打接到築城命令之後,他的情緒就沒有好過,因為他覺得這事沒那麼容易,他雖說不像宋慶那樣後知五百年,可憑著自己對危險的敏銳嗅覺,還是覺得這事很不靠譜。
大淩河的重要性他當然知道,整個關寧軍,或者對遼事稍有研究的人都很清楚,可他們這邊清楚,難道人家皇太極那邊就不清楚嗎?他在關寧軍服役時間也不短了,跟後金更是多次交戰,可越是打越是覺得皇太極這人厲害,按照曾經聽宋慶所說的名詞,那就是具備戰略眼光,平時看著可能沒什麼,可一旦動起來就不好對付,你之前想好那些東西,幾乎都被人家算計在內了,加上明軍戰鬥力實在是比不過後金,若是這次真有什麼動作,恐怕討不到好去。
可心中打鼓歸打鼓,上頭的命令下來了,該做的還要去做,原本他是該和父親吳襄在一起的,可這次卻陰錯陽差跟了祖大壽,專門負責督造築城事宜,設身處地的做起這件事,心裡頭不踏實倒也正常。
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當然也兼職當姑父,因為祖大壽娶了吳三桂的姑姑,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那麼祖大壽就是吳三桂的舅舅兼職姑父,吳襄則是祖大壽的大舅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