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易經連山(第2/3頁)
章節報錯
經是傍晚了。
幾人匆匆吃了點東西,王陽明背起婁佳說道:“八位寨老,煩請看住寨中的孩子,我去去就回。”說完跨上馬飛馳而去。
王陽明徹夜趕路,馬不停蹄,來到福泉山,已經是深夜,王陽明心繫婁佳安危,也顧不得休息時間,急敲道觀之門;許久之後出來一道童。
“小師傅,多有打攪,在下龍場驛王守仁,有急事求見圓澄真人,煩請通報。”王陽明心急如焚的道。
“施主,此時才過三更,師祖還在休息呢。”道童道。
“守仁確有失禮,可人命關天,還請小師傅通融稟報。”王陽明央求道。
“這”道童正為難著。
“讓他進來吧。”觀內傳來圓澄真人的聲音。
王陽明揹著婁佳快速進入觀內,來到圓澄真人更前,只見圓澄真人在盤膝打坐,緩緩的道:“昨日晚間見天上紫薇星略有灰暗,貧道左眼皮略有跳動,想必是熟人有事不順,沒想到是你呀。”
“守仁深夜打擾,還請真人恕罪。”王陽明隨即將這幾日的經過全部與圓澄真人說了一遍,然後望著婁佳悲傷的道:“佳兒至今昏迷毫無意識,這水族的‘放鬼’不像是生病了或者受傷了,有病例或傷理可循,自己毫無頭緒;今日已經是第三日。”
,!
“這水族的水書,我也見過,其實就是我們上古的易經連山篇;也稱《連山易》。”圓澄真人道。
“那水書原來就是失傳多年的《連山》?”王陽明驚奇的道。
“是的。”圓澄真人緩緩的道來:這《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是華夏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華夏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永珍,亦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各家共同的經典。《易經》分為三部,天皇氏時代《連山》、《歸藏》,秦漢時期的易書《周易》,其中《連山》《歸藏》在中原已經失傳很久了,中原地帶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律,這個規律被稱為“道“。這規律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執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定數”與“變數”,定數有規可循而變數無規可循;定數中含有變數,變數中又含有定數,無論定數還是變數其大局皆不變。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連山》是最早的易學體系,是三易之首,傳說上古之時,伏羲氏因風而生,草生月、雨降日。河汛時,龍馬負圖,“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神龍氏(炎帝)做耒耜以興農業,嘗百草而為醫,並做《連山易》。軒轅氏(黃帝)敗炎帝,戰蚩尤,命大橈作甲子、容成造曆法、常儀佔月、鬼臾區占星,並作《歸藏易》,所以又稱黃帝為“歸藏氏”。
《連山》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座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其先天八卦圖,以艮(山)為首,主要講陰陽卦的對峙。《連山易》有八萬言,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原地區的《連山》、《歸藏》等很多別家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