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儘管在甲午戰爭前均贊同的對清宣戰,以獲得帝國發展所需寶貴資金及市場。但在甲午戰爭年代後,無不關注中國與國際之間的問題,在外交政策中相當重視中國,當中國在甲午戰後面臨西方列強瓜分時,同樣亦深感危機。

無不主張的以保護中國、朝鮮以及日本權益為帝國基本方針,組織東亞同盟協手,主張亞細亞主義大同團結之精神並糾合民間團體,儘管這一主張未受廣泛支援,帝國內部更多的人更樂意像西方列強一樣,吞併朝鮮、與西方列強一起瓜分中國。但卻因這些先賢的存在,帝國總還保留著最後一點亞細亞主義,而伊騰等人更是前往清國,為清國提供改革方針,試圖打造亞洲的日清同盟,以對抗西方列強的步步進B。

但是近衛篤麿等人的早逝、伊騰的遇刺,原本攜手之舉就不受廣泛支援,儘管亞細亞主義大同團結之精神被帝國繼承了下來,但卻變了味,尤其是在對露國(俄國)戰爭獲得勝利之後,幾乎是日俄戰爭剛剛落幕,就滋生出了新的日本意識:大國地位已經實現,變成了強國的日本,所需要做的就是像西方列強一樣,參與到世界勢力範圍的角逐之中,而對外擴張的目標,先是朝鮮,再是中國。

正像一些智者所言一般,與明治大帝的時代相比,自父皇繼位之後,帝國的政治家,多了幾分野心,而少了幾分理智,帝國內部不斷膨脹的野心,中國的不斷衰弱,最終促使帝國放棄與中國攜手對抗西方的亞細亞精心,反倒推出了以實現帝國佔據東亞的“新亞細亞精神”,而這最終造成了帝國淪落今天止等田地!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死去的不僅僅只是伊藤博文,而是意味著日本的智慧和大腦的死亡!”

正如“朝日新聞”在1909年伊藤君遇刺後所言,帝國的穩健的智慧和大腦已經死亡。

“或許正如西元寺公房所言,這一戰對帝國而言,至少把帝國打清醒了,脫亞入歐、如西方列強一般撕史咬獵物的夢想是時候中止了!”

裕仁並不知道自己先前眼中偶爾閃露出的一絲光芒,在近衛文麿眼中掀起了什麼樣的波濤,在裕仁和很多人眼中,近衛文麿是一個頗有才華而園滑的“長兄”式的人物,同時也是一個心存多疑之人。近衛文麿十四歲時其父亡故,他的母親早在他出生後八天就因產褥熱去世。篤麿又娶了文麿的姨母貞子續絃,而文磨一直將其姨母當成親生母親,直到長大後才知道真相。後來他感嘆道“知道這件事後讓我覺得世間充滿謊言。”大概這就是他對任何事都執懷疑態度的根源所在。

就像裕仁沉思著往事之時,在近衛心中,他開始懷疑起眼前自己的這個幾如“小兄弟”一般的殿下,或許正準備暗算自己,讓自己出任帝國新任內閣的首相一般。近衛在心中猶豫著,自己應該如何回應該殿下的要求,是拒絕或者接受?

作為“五攝政”之首的近衛家族的新任掌權人,近衛知道如果自己拒絕眼前這位殿下的要求,或許意味著近衛家族在未來數十年之中,都可能需要遠離帝國政界中央,那些元老派和政治精英們可以拒絕,他們有那個資格,同樣也無需顧忌,但是自己不同,自父親去世之後,近衛家族是依靠著祖先的餘蔭存在於帝國政界。

自己之所在京都大學就學時作為世襲議員進入貴族院,開始接觸政治。大學時代就曾向河上肇和哲學家西幾多郎求教,對革命性思辨理論十分傾倒。大學畢業後,他掛名在內務省,參加了貴族院內政友會的森恪組成“憲法研究會”,致力於貴族院改革。

這麼做的原因,無非就是為了讓近衛家族重返帝國政局中央,而自己唯一能夠依靠,就是眼前的這個未來的天皇,他將會把自己帶到貴族院議長直至首相之位!而拒絕的話……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