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和哥哥是主角,所以大部分讀者們都偏向弟弟,親人犯罪與家屬無關的言論居高不下,評論區基本是為主角鳴不平,一邊倒的趨勢。”

他嘆了口氣,“其實在書中很隱晦地提了一句被哥哥殺害的家庭的現狀,而最後弟弟換了新環境,身邊人都不認識他,過上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並且原諒了哥哥,哥哥出獄後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而被害人卻人走茶涼,沒有一個好下場。”

加害者生活幸福美滿,而受害者卻家破人亡麼……

這個作家確實有兩把刷子,光聽描述感覺像看了場電影一樣。

鍾用開啟了電腦,找到那篇小說。

全書的亮點就在於小說的主旨,就像他說的,一百個人看有一百種看法。

只看到了表面,這本書就是大圓滿,若是多加思考,就會發現值得探究的地方。

文中的弟弟錯了麼?沒有,他什麼也沒幹,卻被無辜牽連,打上“殺人犯弟弟”的烙印,墜入歧視輪迴。

哥哥錯了麼?肯定錯了。

但鍾用很快在評論區找到了點贊量最高的一條評論:他態度誠懇,深深悔過,並且已經服刑出獄了,還要他怎麼樣?

有理有據。

這兩人都沒有錯,難道受害者一家人錯了麼?

全文大篇幅寫弟弟在學校受到的欺負,和弟弟本人的感想,以及哥哥的後悔與自責,全文提及受害者家屬的篇幅很少。

整個評論區看下來,為受害者家人發聲的言論寥寥無幾。

退一萬步,就算哥哥以命抵命,文中主要的側重點在弟弟因為哥哥犯的錯被排擠,痛苦不堪的故事。

最後弟弟換了個環境,身邊人都不認識他,搖身一變,過起了正常人的生活。

一如在獄裡的哥哥得知弟弟被欺負的訊息後,說過一句,“我雖然犯了錯,但我的家人就沒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此話一出,加上弟弟的主角光環,評論區裡刷滿了禍不及親人的言論。

沒有人為受害者的家人想一想。

受害者的家人,能換個環境、搖身一變,過正常人的生活麼?

十年後,他們能像文中的哥哥和弟弟一樣,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嗎?

鍾用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說他站在受害者一方,提及的實在太少,而且全文以哥哥和弟弟的視角為主,博取同情;說是站在弟弟這方,細細品下來,又多了一絲嘲諷意味。

難怪魯迅當年棄醫從文。

他不禁讚歎一聲,作家不愧是作家,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鳳採鸞章的大道理,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就能讓人引人入勝,深思不已。

話雖如此,可這又與阿郎有什麼關係呢?鍾用回想這幾天發生的事,思緒沉澱下來。

“要說爭議最大的話,應該是《信》這本書。”

“十多年了,他就是一副菩薩心腸。”

“要是換了其他人,指不定要在學校給他們的孩子穿小鞋。”

“一年前弓雖奸過一名女性。”

“第三名被害者的屍體和前兩名被害者有細微差別。”

作家、好人、弓雖奸犯、割鼻……

一條條縱橫交錯亂成一團麻的線,正被慢慢梳理,突然在某一瞬間,視野清晰起來,輕輕一撥,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似乎都透過某種介質,巧妙地連線上了。

鍾用眼睛一亮,被厚重霧靄蒙上的大腦,此刻終於撥雲見日,豁然開朗。

他低睫看了下時間,5月10日晚上11點30。

如果他的猜測沒有錯,那麼第一、二、三名被害者都不是兇手真正的目的。

並且這名兇手也絕不可能是阿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