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島國鬼子部隊超連結知識貼(第1/5頁)
章節報錯
日軍從騰北地區撤退之後便與遠征軍從之前的隔江對峙變成了地盤對峙。
此時島國對駐緬甸的日軍機構做出了一些調整,大本營成立緬甸方面軍,設立軍政監部開始管理緬甸地區軍政事務,主要中心方向是向西攻略印度。
隨著騰北地區遠征軍部隊逐漸增多,日軍在騰北地區已經感覺到了不妙,於是56師團全部開到了滇西準備應對遠征軍反攻。
關於日軍師團,蘇揚真是深有體會,他是從上海到武漢再到長沙以及上高,碰見的日軍師團無一例外都是強手,比如第6師團,比如在第9戰區的老對手鬼子第11軍,這來到滇西了遇到的還是56師團,真的是在這種環境下能活下來實在是太幸運了。
鑑於評論裡說了太多日軍師團的編制情況,有些不太準確,今天準備一個超連結知識貼專門介紹一下日軍陸軍部隊的不同情況。
1938年10月薛嶽在萬家嶺指揮大軍打106師團的時候,日軍方面是完全一個措手不及,沒有想到106師團戰鬥力如此的不堪,所謂“一個師團就是一個師團”,絲毫沒把華夏軍隊放在眼裡,所以在萬家嶺被打的稀里嘩啦,淪為笑柄。
網上總是說第4師團是最弱的,這個其實是不正確的,畢竟第4師團是常設師團,如果真的像網上說的那麼弱,根本就沒有設立的必要,在抗戰初期,106師團才是是日軍最弱旅。
第4師團第70聯隊士兵
106師團是特設師團,特設師團是由原師團退伍老兵組成,按照番號設立原則,106師團兵員來自於第6師團的退伍人員。
抗戰初期,日軍的特設師團戰鬥力較差,因為這些退伍兵沒怎麼訓練就去戰場了,自然戰鬥力不能保證。
網上很多文章都說日軍分為甲乙丙丁等師團分類,這個分類有,但是不明確,多出現於不同的著作當中,但是日軍的檔案上沒有特別規定,在抗戰前期,師團類別只分為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一些特設師團存在時間不長,沒多久就都裁撤了。
島國在抗戰前主要有17個常設師團,到投降的時候這個數字是173。
在戰爭初期,這些師團的番號分別是近衛師團、1—12、14、16、19、20。
抗戰開始後,日軍把常設師團的留守部隊人員與預備役人員組成了10個特設師團,分別是:13、18、101、104、106、108、109、110、114、116 師團。
這些特設師團和常設師團一樣,都是兩個旅團,每個旅團兩聯隊六個步兵大隊,1939年到1940年5個特設師團被撤銷,留下來的特設師團也就不再被稱為特設師團。
這個特設師團很有意思,他們是怎麼來的呢?他們來自於常設師團的留守師團,舉個例子,就是第6師團在本土留下來的部隊叫做第6留守師團,第6師團有自己師團管區,下面還有四個聯隊區,就是負責本地區的徵兵和訓練啥的。
常設師團
留守師團的司令部和編制師團一樣,就是下面的部隊稱為補充隊,基本上是留守人員和預備役部隊。
有12個留守師團編成了10個特設師團與第15、17兩個師團。
15和17這兩個師團是重建,不是特設,是第一批三聯隊建制師團,是由第3、11兩個師團的留守人員重建。雖然第13、18由第2、12師團留守人員重建,但是是四聯隊建制,依舊帶有特設師團的性質。特設師團中101、 106、 114、108.、109師團均在1940年前後裁撤,再也沒有恢復。
隨著日軍規模的擴大,後來也就沒有什麼常設和特設師團之分了。這些常設師團的留守部隊也就組建成新的師團,隨後被派出到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