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島國鬼子部隊超連結知識貼(第2/5頁)
章節報錯
特設師團
在抗戰期間,日軍除了成立四聯隊特設師團之外,還在1937年成立了一批三聯隊師團,而後陸續成立了大批三聯隊師團,這些師團基本都是原來駐屯軍及守備隊升級或者是留守師團和外調四聯隊師團之一聯隊組建而成。
日軍除了師團這個步兵單元,還有獨立旅團,獨立混成旅團,獨立守備隊等單元,這些部隊都是旅團規模。
另外就是日軍的支隊,支隊是臨時單位,由師團或者駐屯部隊臨時抽調組成,比如臺兒莊戰役中的第10師團瀨谷支隊,臺灣軍波田支隊等,部隊名字前面就是部隊主官名字。
而在抗戰時期,能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日軍部隊名字:比如九一八時候的關東軍獨立守備隊,七七事變時華夏駐屯軍等部隊,就是上面說的這個意思,不是野戰部隊。
華夏(華北)駐屯軍下的獨立混成旅團後來升格為第27師團。
日軍師團本來就是非常臃腫,也非常的奇葩,師團—旅團—聯隊這些單位和現代軍隊的師—旅—團是有差別的,日軍師團規模明顯要大,一個大隊可能比一個團還要大,聯隊又比師小,不過島國人本來就不走尋常路,說他另闢蹊徑可是又有點死心眼,所以師團這個東西也算是島國特色吧。
一個師團兩萬多人,所以在抗戰爆發後不久,一些非野戰部隊升級為三聯隊步兵師團,1939年2月又成立了一些新的三聯隊步兵師團。
在1942年,島國就出現了這樣的師團架構:
要麼是師團—兩個旅團—獨立步兵大隊,所轄共32個步兵中隊(總共25個這樣的師團)。
要麼是師團—三個聯隊—大隊,所轄36個步兵中隊。
這麼看,也是說明日軍兵力不足,拼命地稀釋兵力來增加番號。
三聯隊師團架構
當然了,凡是都有例外,就是在島國投降時,雖然絕大部分的師團都是上述兩種型別的師團,但是依然還存在四聯隊師團,這個例外就是朝鮮150、160師團。
早期四聯隊師團後來也逐漸變為三聯隊步兵師團,抽出一個步兵聯隊、撤銷步兵旅團司令部(多以其中一個步兵旅團司令部改製為步兵群司令部,例如第4師團步兵第7旅團改為第4步兵群)、減少一個炮兵大隊。
1941年2月常設師團的11個抽出步兵聯隊組建第24、25、28、29師團。
所以在這個後期我們無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看相關書籍,總能看到一個職務:步兵團長。
日軍的步兵團長也叫做師團步兵指揮官,步兵群長,軍銜為少將。這個職務出現於三聯隊日軍師團,是師團長和聯隊長之間的過渡,因為這兩者之間缺少一個少將,所以就搞個這麼一個步兵團長的職務出來。
日軍陸軍的聯隊是基本單位,擁有全國統一番號,日軍總共出現過484個聯隊,其中10個聯隊因為全軍覆沒取消番號。
而獨立步兵大隊其實和聯隊差不多,也擁有全國統一番號,只是後來聯隊被稀釋,這些大隊就成了小型聯隊,帶有番號由旅團進行管轄。
另外我們總是能夠聽到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之類的分類,比如說常設師團是甲種師團,乙種師團是特設師團,或者是四聯隊師團是甲種師團,三聯隊師團是乙種師團。
這個分類其實存在一定的邏輯缺陷,就比如後來沒有常設和特設的區分了,那麼甲乙丙丁怎麼分?或者是後來沒有四聯隊師團了,那麼同樣也就分不出來等次了,所以說這個甲乙丙丁的分類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的解讀,不論是從師團番號的號段還是從師團的裝備配置,怎麼分甲乙丙丁都是有問題的。
比如111番號以後的師團被稱為丁種師團,那麼116師團可是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