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的四聯隊師團,這個就說不過去。

倒是從時間和編制裝備入手,甲乙丙丁分級倒是能說得通,在一定的時間節點上可以做一個暫時的區別是沒有問題的,而很多資料也是在某個時間點進行了小範圍的劃分,但是始終沒有明確認定甲乙丙丁四種師團的劃分,劃分僅僅是後期人們進行的分類,比如抗戰初期常設和特設分為甲和乙,這個沒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進行不同的分類,但是如果一概而論,那麼就會在邏輯上說不通。

日軍總共設立了173個師團,其中50個師本土師團,其他123個師團均為海外師團。

另外就是日軍最後還設立了海洋師團,總共有6個師團改編為海洋師團,分別是第36、46、52、14、29、43師團。

海洋師團的總體架構不變是裁撤師團炮兵聯隊等直屬隊,增加步兵聯隊的特種部隊(就是專業兵種)以加強聯隊獨立作戰能力,聯隊、師團配置戰車隊、海上運輸船隊。

海洋師團

從時間上來分,不同的時間這些師團就分為如下幾類師團,而不是甲乙丙丁的分級。

第一階段從1937年開始的四聯隊加炮兵聯隊師團,細化的就是“挽馬師團”與“馱馬師團”或“常設”與“特設,即完全的四聯隊師團。

第二階段從1937年9月30日獨立混成第11旅團升級成為第一個三步兵聯隊加一炮兵聯隊的第26師團開始,出現三聯隊師團。

第三階段從1942年2月以獨立混成第18旅團升級為58師團開始,出現倆旅團下轄若干獨立步兵大隊師團。

第四階段從1942年12月開始不再有四聯隊師團,只剩下三聯隊或者兩旅團加炮兵隊轄若干獨立大隊師團。

第五階段從1943年6月開始,師團分類為為三聯隊加炮兵聯隊、三聯隊一炮兵隊、兩旅團加炮兵隊轄若干獨立大隊師團。

第六階段從1944年7月開始,按照兩旅團加炮兵隊轄若干獨立大隊師團編制增設新編師團,但兵員素質極差。

另外還有50個本土師團就沒法說了,都是空架子,沒多少兵,所以沒啥好寫的。

當然了,這些師團無論怎麼變化也掩蓋不了兵力及火力的不足,到最後,相當一部分的日軍全都爛在了熱帶雨林裡喂蟲子了。

好了,師團說完了,再說別的。

日軍從1934年開始到投降總共出現過139個獨立混成旅團,和師團是一個指揮層級,歸軍或者方面軍指揮,獨立性比較大,和師團下面的步兵旅團是不一樣的,這麼寫不知道有沒有還是看不懂。

其中三個混成旅團是以地名命名:華夏混成旅團,也就是華夏駐屯軍,後來組編為27師團。

寶島混成旅團,前身是寶島守備隊,在抗戰初期可以看到的重藤支隊或者波田支隊這樣的名稱,就是來自於寶島守備隊,1939年正式組建寶島混成旅團,1940年組編為48師團。

樺太混成旅團,1939年5月組建駐南庫頁島,1945年2月組編為第88師團。

另外就是24個獨立混成旅團擴編為師團。

獨立混成旅團人數大概是5000到7000人,這些師團在戰爭中有24個擴編為師團, 獨立混成第44、47、48旅團全軍覆沒撤銷,獨立混成第1 、21旅團撤銷編制。

獨立混成旅團之所以被叫做小型師團,主要是可以和師團一起承擔野戰任務,更有機動性以及獨立性。

與師團同一指揮層級

再說獨立步兵旅團。

獨立步兵旅團主要是代替部分兩旅團師團進行守備和治安,從1944年開始總共設立了14個獨立步兵旅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