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的老人,如此顛沛流離為了什麼?他自己曾經說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為什麼如今天下大亂,他還不選擇隱退呢?
其實,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歷代文人存在著一種可貴的矛盾,孔子也在其中。他何嘗不想〃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他都想好了可以由勇敢的子路陪伴。然而這只是一時興起說的話,能夠代表他的真正態度的要算〃問津長沮和桀溺〃兩位隱士的那一次。
當時長沮和桀溺在田裡勞作,孔子騎馬路過,便叫子路去問問渡口在哪裡。長沮說:〃那個手持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回答說是。長沮便說:〃他這個人是知道渡口在哪兒的,又何必來問我。〃子路不爽,便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孔子的徒弟嗎?〃子路回答說是。桀溺便說:〃天下的汙濁與混亂就像滔滔江水一樣,你們有誰能去改變呢?跟隨孔丘那樣躲避壞人的人,不如跟隨我們躲避亂世的人呢。〃一面說,一面頭也不抬地幹著手裡的農活。
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悵惘地說:〃我們是沒有福分隱居山林,與鳥獸共居了啊,如果天下有道,我還忙乎什麼?正因為天下無道,我才想與你們一起去改變它啊。〃孔子不在乎鄭國人罵他為喪家之狗,卻對隱士們的詰難感到悵然若失,可見他心中的矛盾以及〃不仕無義〃的信念之堅定。於是他繼續奔走,獨弦哀歌於天下,卻有人說他是在賣名聲。《論語·憲問篇》記載,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麼要這樣不停地奔波?該不是想賣弄口才吧?〃孔子說:〃我不敢賣弄口才,我只是痛心世人固陋,不通仁義之道。〃
就這樣,無論是卑鄙小人的陷害,還是平民百姓的誤解。無論是他崇拜的老子的反對,還是他敬重的晏嬰的嘲笑,他都頂住了。以至於有人談論到他時便說:〃就是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吧〃。
這讓人想到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是柯林斯國王,他死後獲准重返人間去辦一件差事,但是他看見人間的水、陽光、大海,就再也不願回到黑暗的地獄,這觸怒了眾神。在召喚、憤怒和警告都無濟於事的情況下,神決定對他予以嚴厲懲罰,即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石頭因自身的重量又從山頂滾落下來,屢推屢落,反覆而至於無窮。神認為這種既無用又無望的勞動是最可怕的懲罰。如此看來,孔子不就是中國的西西弗斯嗎?他們乾的活兒是類似的。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也正是不想再見到黑暗,才義無返顧地傳仁道於諸君。
第三節無可無不可
孔子奔波累了,便停下來,逐個問門下重要的弟子:〃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樣的地步?〃子路說:〃我猜想,或許是我們的仁德不夠,所以人們才不信任我們。我又猜想,或許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人們才不實行我們的主張。〃孔子眉頭微皺地說:〃如果照你這麼說的話,有仁德的人就一定會得到信任,為什麼伯夷、叔齊會活活餓死呢?如果有智慧的人的主張就一定行得通,為什麼比干還要被剖心呢?〃
第二部分 第45節:孔子:痛並快樂著(4)
子路退了出來,子貢進見。孔子又問子貢,子貢說:〃因為老師的學說理想太高了,所以君王都不能接受老師的主張。老師能不能把它稍微降低一些呢?〃孔子感嘆地說:〃一個農民很好地播種,但是不一定能夠很好地收穫;一個工匠能夠製造精緻的東西,但不一定能夠符合大家的需要;同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有自己的主張,卻不一定能夠讓大家接受啊。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想著怎麼讓別人接受你,你的志向也太低了。〃
子貢退出,顏回又來進見。孔子還是問那個老問題,顏回說:〃老師的學說太高了,所以天下人都不能接受。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們拿不出好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