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的一些野史,也都被人奉為至寶。

“那是仁德嗎?萬國來朝,朝的是大唐之強盛!”

馮一博嗤笑一聲,又道:

“若是大魏對外仁德,他們就能歸心,那說明他們能感受到仁德,可大魏仁德百年,韃靼為何屢屢侵擾?”

大魏的心腹大患,一直都是北方的韃靼各部。

你不是仁德有用嗎?

那韃靼怎麼感受不到?

“倭國出兵高麗,顯然意圖染指大魏,是大魏不夠仁德嗎?不是!”

張年吉已經被他說的無言以對,馮一博乾脆就自問自答。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禮記》之中所言,之所以看似不準,實際上是因為五方之民都已歸屬大魏。”

馮一博再次引用《禮記·王制》裡話,但卻給出了新解。

“而現在四夷之所以是四夷,正是因他們畏威而不懷德,等什麼時候他們知曉仁德,那就也是我大魏之地了。”

說到這裡,他似笑非笑的看著張年吉,問道:

“所以,他們本身沒有德,大人說的仁德又從哪論起呢?”

張年吉嚥了咽口水,有些應對艱難了。

可他看著馮一博,忽地眼睛一亮,就想到了什麼,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忙道:

“東海郡不就是因為大魏的仁德,才獻土歸附的嗎?”

不是說仁德沒有用嗎?

當初,東海郡可就是說因為感受到大魏的仁德才獻土歸附的!

這事還是你辦的!

馮一博一聽,說到東海郡身上了?

沒人比我更懂東海郡!

“東海郡王之所以獻土歸附,是因為他本來就出身江南,沐浴皇恩深受大魏仁德洗禮,所以才會以仁德報之,以土獻之。”

東海郡王本來就是大魏人,生在大魏自然感受到了大魏的仁德。

這和他剛剛所言的“對內仁德”,不就對上了?

“如果大人真覺得對外仁德有用,只能說明大人久在大魏之天下,對外面瞭解的太少,才會本末倒置而不自知。”

說到這裡,馮一博不由笑了,直到把張年吉笑的有些發毛,才道:

“我的建議是把大人送去韃靼,看看能不能以仁德感化他們,讓他們獻土歸附。”

誰提出,誰解決。

這樣的經典套路,馮一博真的是屢試不爽。

張年吉的頭搖的和撥浪鼓似的,忙推辭道:

“對外事務是禮部負責,我禮科負責的是監督禮部,不是插手禮部的事。”

馮一博聞言,點點頭,失笑道: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大人高見!”

說著,他朝丹陛一拜,一臉鄭重的道:

“啟奏聖上!臣斗膽舉薦張大人,還請聖上給張大人一個機會,讓他入禮部就職!”

他側頭看了一眼張年吉,微微一笑,才繼續道:

“臣願將禮部右侍郎的職務讓出,只求張大人能去韃靼傳遞仁德!以張大人的才能,說不定韃靼真有獻土歸附的一天!”

說到此處,馮一博微微抬頭。

只見他一臉的憂國憂民,頓了頓,才嘆道:

“若是如此,大魏豈非再無邊地之憂?”

張年吉這時已經懵了。

這個馮淵在禮部真是屈才了!

上綱上線,扣帽子,小題大做等手段也就算了。

他自己也時常使用,倒也還算司空見慣。

可對方竟然擅長死纏爛打!

這抓住一點漏洞,就往死里弄他啊!

沒完沒了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