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滲透。

由此看來,無論從醫學還是從文化的高度,《黃帝內經》對於人的身體、精神等關照可謂是大小兼顧,不單問你穿得暖不暖,還告訴你如何做人。就這一文化的價值取向來看,《黃帝內經》不僅是醫書,更是一種關於生命終極關懷的典籍。

。 想看書來

養生,從陰陽說起

第二節 法於陰陽的中國式養生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為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這裡,以一種問答的形式記錄了黃帝對於生命的一種最為本真的追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年過百歲而不顯衰老,而現在的人不過半百就會顯出一種衰老的樣子?到底是時代不同環境不同,還是養生之道沒有得以傳承呢?對此,岐伯的回答可謂鉅細兼顧,概括性地說明了古人懂得養生之道,所以日常生活中對於飲食有節制,對於作息有一定規律,所以,在形體和精神上都很和合協調;而當下的人常把酒當水喝,還貪戀情色而肆意放縱自己,兩相比較,所以有現在這樣的情況。上文不僅解釋了這樣一種生活中的現象,還對養生的根本、養生的一種大道作出了精闢的說明: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即效法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懂得調養精氣的方法。

說陰陽是生命之本,那麼,何為陰,何為陽,又到底什麼是陰陽?從中國漢字的造字法來看,有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和轉註等,但要知道什麼是陰陽,就得先知道“陰”和“陽”兩個字的來頭。從字源上看,“陰陽”都有一個左“阝”,即古文中的“阜”字。《說文解字》中“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即指一種沒有石頭的土山,也就是說,“陰”與“陽”都是對這個無石之山“阜”的一種形象化的描述。創字之初,“陽”就是指的“阜”的日光可以照見的一面;“陰”則相反,指的是“阜”之未被日光照射到的一面。固然,這反映的還是陰與陽較為原始的一種本意,這樣確定的陰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漸而,陰陽有了一種昇華和延展,《素問?陰陽離合論》:中“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陰陽就有了一個穩定的“定”義。可見,陰陽最初含義是非常樸素的,表示的是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在逐漸的認識過程中,陰陽進入了一個昇華的階段,延伸至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動與靜等。一般來說,凡是運動著的、表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求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黃帝內經》以“黃帝的第一問”開篇,在黃帝與岐伯的問答中,一種養生大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漸至浮現出來。那麼,今人怎麼看待這樣的一種說法,我想大多數人不會在岐伯的回答中得到一種頓悟,找到一種釋懷的感覺,更多地會從外部去找一些原因。比如,現在的人壓力太大了,什麼房子、車子、票子一個都不能少,在高壓下,可謂是歲月如飛刀,刀刀催人老,果真如此嗎?且不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詳加比較那些各自所處社會的壓力,讓我們單刀直入,在慢慢剝離這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養生大道中探究人體健康的奧妙。

放眼疾病的每一個環節以及人生的每一個細節,無不表現為一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表裡、寒熱、虛實在疾病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