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表現是如此,就是人在世界的來去也是如此。剛面世的孩子是哭著來的,但人走的時候往往帶著一種安詳;來到世界的時候,是手把拇指扣在裡面握住拳頭而來的,走的時候往往被稱為是“撒手人寰”。試想,這一生一死、一哭一笑,這一握拳和撒手都是一種正反現象的表現。對此,就像電腦資訊的編碼一樣,中醫沒有用“0”和“1”來表示,而是用了陰和陽來加以概括。作為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的。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於陽證範疇;裡證、寒證、虛證可歸屬於陰證的範疇。因此,陰陽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

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

事物都有兩面,而且這兩面都可以用陰和陽來進行概括和統一,但二者的劃分並沒有什麼嚴格的界限。因為世界是物質的,但同時物質又是運動變化的;所以,陰陽並不是孤立和靜止不變的,而是存在著相對、依存、消長、轉化的關係。為了對陰陽的變化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整體的認識,現簡略地作一個介紹以供參考:

(1) 陰陽互根互源

類似於雞生蛋、蛋孵雞一樣,陰與陽互根互源。中醫學有“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和“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等論點。意思是說,陰陽相互依存,跟我們哲學中學習的一樣,就是相鬥爭而發展,相對立而存在,即任何陽的一面或陰的一面,都不能離開另一面而單獨存在。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從黃帝的話中我們不難明白,自古以來人與自然界的密切結合是生命的根本,陰陽是生命的根本。以自然界來說,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以人體生理來說,機能活動屬陽,營養物質屬陰。“孤陽不生,獨陰不長”,說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與共的。營養物質是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但同時又需要機能活動來進行吸取。

(2) 陰陽此消彼長

“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也就是說陰陽各有“俞會”,出極還入,入極反出;內外迴圈週而復始,生命不息而出入無已,指陰陽雙方在對立互根的基礎上各自近乎鐘擺一樣此消彼長地運動變化著。儘管如此,這裡仍然有一個陰陽平衡的問題,這就像鐘的擺針一樣,如果左右、上下的擺動在大致相當的幅度,則時鐘就能正確地顯示時間;否則,則會出現一種失常,於鐘錶就是不能正確地告訴人們時間,於人們就是“陰陽消長”超出了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對的平衡,便將出現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健康出了問題,人們輕則不能正常地作息,重則臥床不起。

從另一角度看,人們也正是利用了這一理論對身體健康進行了一個表象的把握,臨床上更是以陰陽的消長來說明臨床的不同證候。例如,如受冷後出現的胃寒腹痛、腹瀉等屬於陰盛則見寒證;而急性肺炎,有高熱口渴、面板紅等急性熱病症狀則屬陽盛則見熱證。當然,並非不左即右地表現為陰陽的盛衰,有些時候是因為偏虛。虛為消,實為陽,這裡的虛實是相對的。虛寒虛熱都屬於這種情況。如果某臟腑的陽偏虛,此為陽消,此時“陰”相對突出。因寒屬陰,故陽虛見寒證,這種現象稱為“虛寒”。如果某臟腑的陰偏虛,此為陰消,“陽”相對地突出,因為熱屬陽,故陰虛見熱證,這種現象稱為“虛熱”。

當然,在掌握了陰陽的消長盛衰規律的基礎上,由陰陽推知身體的問題,也可以由出現的症狀來反推陰陽消長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