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郭子儀旁觀者清,杜士儀第一時間抱起李傀時,他就醒悟到了這其中的關鍵。此時此刻,見圍觀的將卒果然因此而羞慚交加,不知道是誰帶頭,倏忽間竟是呼啦啦全都跪了下來請罪,他一面暗贊杜士儀手段絕妙,一面又掃了那塵土滿面卻依舊難掩絕麗姿容的崔氏一眼,暗道其真是好運氣,不過是提了已經去世的姨母一句,就能夠讓杜士儀伸出援手,救下了何止一條命。
這樣一段波折被杜士儀三兩下連消帶打地平息了之後,陳玄禮少不得立刻遣散了圍觀的禁衛們,又命人去收殮了楊國忠的屍首。畢竟,在如今援軍已至的情況下,已經用不著再靠轅門懸首來安撫軍心了。
而杜士儀放下了李傀後,崔氏感激之餘,猛地想起秦國夫人尚在病中,慌忙開口懇求,卻不想杜士儀淡淡地說道:“此前你母親韓國夫人和楊國忠妻小被我軍在半道上截了下來,業已在軍中,我一會兒會派人送了她們過來,至於秦國夫人也會請大夫調治。”
“多謝杜大帥,多謝杜大帥!”
崔氏只覺得這是數日驚恐之後聽到的最好訊息,所以,當杜士儀將李傀穩穩當當放在了地上,她上前一把摟住了這個長子,繼而就抬頭看著杜士儀,雙膝一軟又要跪下。這一次,杜士儀哪裡會給她這樣的機會,伸出手來阻攔了,搖搖頭道:“王妃不可多禮,我只是說了一句公道話!然則楊家人多年來仗著宮中淑妃之勢橫行,人人恨之入骨,卻也不能怪禁軍將卒!我且問你,楊銛和楊錡何在?”
相比楊國忠,楊銛和楊錡方才是楊玉瑤的兩個從兄。可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崔氏卻有些答不上來,冥思苦想了好一會兒,她才用十分不確定的語氣說道:“兩位舅舅似乎一開始就不是和阿孃她們一塊走的。”
楊銛和楊錡沒有和韓國夫人這些人一塊走?
杜士儀心中狐疑。然而,他當初任成都令時,和楊銛楊錡兄弟二人都打過不少交道,知道他們不是那種喜好學問又或者是深通經濟的人,感興趣的是那些吃喝玩樂的勾當。而在這種長安岌岌可危的時刻,兩個人卻沒有跟著大隊人馬,這又是去了哪?和楊玉瑤以及楊國忠這兩個上躥下跳的野心家相比,那兄弟倆並沒有太多的惡評,若是因此有個什麼三長兩短,只怕玉奴回頭還會更傷心。
什麼廣平王遺孤只不過是一個由頭,留下崔氏和秦國夫人一命,不過是因為看在玉奴的臉面上!當然,藉此宣揚太子李亨的冤屈就是另一大緣故了!
既然解決了楊家人的事情,杜士儀看著崔氏帶著兩個兒子隨陳玄禮親兵去安頓秦國夫人,正要收回目光時,卻只見李傀突然掙脫了母親的手,隨即回過身來對他深深一揖。面對這一幕,郭子儀瞥見杜士儀微微一笑,接下來一路往裡走前去面見天子的時候,他忍不住低聲問道:“如今東宮虛懸,大帥剛剛對廣平王嫡長子那麼特別,是不是覺得他名正言順?”
“子儀你不要瞎猜!就單單憑他的母親和楊氏有關聯,而如今無論長安軍民,還是這北門四軍,全都恨楊家入骨,我說一句公道話就夠了,再做別的豈不是自討沒趣?”
儘管論起來,身為朔方節度使的郭子儀已經可以和杜士儀平起平坐,但這次杜士儀回到靈州,一來二去,他還是覺得去掉那個杜字叫起來更親切,又再三要求杜士儀對自己的一切稱呼照舊。郭子儀難得用這樣開玩笑的語氣談論著國本問題,杜士儀卻不免要正經一些。他可不希望因為自己和楊家某些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讓人誤解了某些問題。
當兩人在親兵的簇擁下來到一處看似還軒敞的主屋時,陳玄禮派來引路的那個親兵便停了下來。
杜士儀和郭子儀立刻發現,門前竟是沒有衛士。而屋子裡頭分明還正傳來了韋見素帶著哭腔請求辭官的聲音。然而,相比韋見素那痛哭陳情,李隆基卻顯得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