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喜上眉梢。可時至今日,天子威信幾乎蕩然無存,提出這樣的要求時,臉上竟是帶著幾分懇求之色。於是,杜士儀在最初的意外之後,當即告罪了一聲,依言上前攙扶了李隆基。可手一搭上那胳膊,他就感覺到,想當年上馬擊球龍精虎猛從不服老的天子,現如今卻瘦骨嶙峋,那胳膊赫然骨頭硌人,摸不到什麼肉,甚至行走之間,他都能夠感受到李隆基整個人都在微微顫抖。

而在天子的左手邊,攙扶的人則是永王李璘。他比杜士儀年輕七八歲,膚色微黑,眼睛一隻大一隻小,由於視力不佳,看東西常常眯著眼睛,再加上鷹鉤鼻,嘴唇極薄,看上去不但顯得醜陋,而且還有幾分刻薄。此時,他並沒有用笑容和恭維來奉承君父,只是低著頭沉默地扶著李隆基往裡走。

“十五郎當年還小的時候,他的母親郭順儀就去世了。那時候,三郎自己也是個孩子,看到十五郎在宮中亂走找母親,想到自己也是幼年喪母,便把他帶去了自己宮裡養育,教他讀書識字。所以,十五郎出閣讀書的時候,四書五經已經極其嫻熟了,那些講讀官讚口不絕。”

李隆基說到這裡,感慨萬千,不知不覺竟已經是淚眼婆娑。而李璘卻深深垂下了頭,彷彿是要掩藏傷心的表情。然而,他扶著李隆基的手卻在微微顫抖,恨不得突然加大力氣,折斷這禁錮了自己多年的枷鎖。

李亨撫育過他?簡直是笑話!不過也正常,天子的信口開河不是第一次了。當年武惠妃死後,李隆基甚至還一度流露出對當年廢了王皇后的悔意來,口口聲聲都把此事推到了武惠妃的誣陷,甚至在李亨入主東宮之後,說什麼王皇后昔日曾經撫育過李亨。李亨那時候順著君父的心意預設了此事。可實情如何?李瑛身為天子的次子,趙麗妃當年又寵冠後宮,早就被冊立為了太子,王皇后一心一意想要生一個嫡子還來不及,怎麼顧得上一個庶出的皇三子?

至於李亨撫育過他的說法,原本就是他杜撰的。由於母親早逝,舅舅郭虛己那時候官位不高,外祖父又去世了,他在宮中的地位自然根本提不上。那一場對旁人來說,根本可能就不記得的大明宮走水,總共也就燒掉了三間偏殿,卻是他和母親共同生活過的地方。而李亨做的,便是容留了無家可歸的他,至於教授讀書,更只是無從談起,他那時候根本還不認字!但不論如何,這份人情他當然記得。

可笑的是李隆基,此前他進宮在其面前說李亨撫育過他,他這位父親竟然就相信了。

倘若不是他的舅舅郭虛己後來官運不錯,倘若不是他知道自己貌醜不為君父喜愛,下了狠功夫讀書,也許他也會和其他兄弟一樣,飽食終日,然後一輩子碌碌無為。不,應該這麼說,如果不是李隆基晚年倦政,任用奸佞,激得安祿山叛亂席捲整個北方,也許他也就只能這樣庸庸碌碌到死而已!

甚至不用任何假裝,李璘的嗓子就變得沙啞難聽:“太子阿兄對我的恩德,我這一生一世都會銘記在心。”

從杜士儀的角度,因為李隆基的阻擋,他看不太清楚李璘臉上的表情,然而,這父子一搭一檔演的戲,他自然是看明白了。於是,他順勢開口說道:“太子殿下和廣平王建寧王暴薨已經過去一段時日了,如今叛軍雖尚未盡滅,可此事若是再不解決,只怕人心軍心全都會難以安定。還請陛下體念上下之情,早日將太子殿下和廣平王建寧王的諡號定下來。”

李隆基的步子微微一滯,這才很不自然地說道:“朕早就想如此,只是前頭軍情緊急,現在確實是時候了。”

“太子阿兄因安祿山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