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但由於種種原因,大家文化生活豐富了,欣賞水平也高了,主流相聲作品很難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因為成名成家的人對第一線的生活已經出現了距離,生活圈子受到了侷限,這些又是無奈的現狀。這個時候冒出了郭德綱,他的喝彩來自民間,並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在姜昆等人看來,郭德剛的相聲應該定位為廟會文化的層次,帶有大量的生活原生態的成分,民俗性、鄉土氣很強,而現代人基本都生活在富足社會,他們有些是帶有優越感的,窺探小人物的尷尬和秘密,叫做“求新獵奇”,所以他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能夠滿足一定時期,一些群體,特別是對於第一線生活缺乏瞭解的人群的需要。
主流相聲界同時也承認,郭德綱的“走紅”對相聲而言是件好事情。他和他的“德雲社”常年堅持為老百姓演出,低價經營以吸引和培養自己的觀眾,贏得社會的某種承認,相聲界應該為此感到高興。
如今,相聲迴歸劇場,長期以來堅持“為老百姓創作、為老百姓演出、讓老百姓滿意”的方向,堅持低票價,面向基層廣大人民群眾,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媒體的讚揚,成為了表率。以郭德綱為代表的“德雲社”,以他們對相聲藝術的鐘愛、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愛,“十年磨一劍”,堅守小劇場,注重傳統和創新的結合,注意培養中國相聲新的觀眾層,得到了社會關注以及媒體的大力支援。相聲藝術生存、發展和創新的問題都得到了空前的關注,這一點對於曲藝界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天津20多個曲藝小劇場天天觀眾爆滿,有時還需要在茶館門口加座。在謙祥益、名流、天樂、明月、金福瑞等小劇場,天津觀眾花五、六元錢就可以邊品茶,邊欣賞長達三個小時以上的鼓曲、相聲演出。在這些小劇場裡,往往是臺上演員演唱,臺下觀眾擊節而和,劇場裡一片其樂融融。這些都說明相聲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中國的曲藝藝術不能離開中國老百姓的需要,不能遠離我們的衣食父母。
但是,並不是只有迴歸劇場才是相聲目前發展的唯一方式,相聲要發展,但不能盲目創新。首先,“說學逗唱”的美學規範不能丟,“包袱”是手段,不只是目的;給人健康向上的精神愉悅和思想啟迪的價值追求不能丟,面對前輩大師早已揚棄卻又不時沉渣泛起的“髒哏”、“臭哏”、“倫理哏”和“生理缺陷哏”,相聲藝術家們不能含糊遷就,相聲真正感人的是美學力量,並非為笑而笑的媚俗迎合,而是形式活潑但思想嚴肅、語言輕鬆而立意深沉的審美探求與智慧運作。相聲界的從業人員必須明白並堅持這些正確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標準。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中國相聲的百年傳承(4)
演員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要像侯寶林、馬季這樣不斷提高文化品位,用文化的眼光和素質使用幽默的武器,用智慧的思索看待今天的生活,評析社會方方面面。而出版和演出公司、媒體也要愛護相聲,有社會責任感,建立批評理念和批評道德,這樣才是對相聲本身最好的愛護。
傳統相聲今昔演變
大部分傳統相聲從作者身份來看,共分兩種:一種是清代貴族子弟,在內部曲藝晚會上(最初稱“全堂八角鼓”)演出的“逗哏”,如《對春聯》、《打燈謎》、《酒令》、《解字意》、《批三國》等,表演相聲,他們自稱“清客串”,轉業成藝人後,人們稱他們是“清門兒的”,以“文哏”取勝。另一種是撂地藝人創作的,比較通俗活潑,有“閉哏”、“唱哏”、“打哏”等等,不足之處是比較粗野,人們稱他們是“渾門兒的”。到了清末,兩門合流以後,就演變成對口相聲了。
《文章會》屬於“文哏”,產生於清末,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這是讀過《四書》、《五經》的貴族子弟“下海”成為相聲藝人後的創作。整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