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國人在1920年就發現了大慶油田”中的理由。這或許是最好的一個解釋。
“主任,我記得在上個月前的《中國地質》上有一個報道,春節前西北大學的地質系的學生在滿洲里地扎賚諾爾煤礦採集了一些礦物標本,他們將採集的礦樣帶回西北後,經大學試驗所化驗分析,發現礦石樣品中含有極其微量的石油類瀝青。或許……美國人的推斷是正確的!那裡或許真的有油田!”
卡羅林像是想起什麼一樣對司馬說道。儘管在煤礦中發現微量地石油類瀝青並不是什麼新聞,但這無疑等於進一步佐證了美國石油公司的對那一帶可能埋藏著石油的推測,更何況那裡有構成石油的前提條件那裡在7000萬年前曾是一個大型的內陸湖盆。
“那還等什麼!卡羅林,把我們最好的鑽機和鑽井隊派到那裡去!今年年底之前,給我一個大油田!如果1000米找到不到油,那我們就佔到兩千米、三千米甚至4000米!要知道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鑽機!卡羅林!我一直都相信你的運氣!”
司馬用鼓動的話語對面前地卡羅林說道,在這個地質理論並不成熟時代,尋找石油往往都伴隨著運氣。而司馬之所以會提到鑽進深度實際上原因非常簡單,抗戰時日本在松遼平原尋找石油的根本原因就是“深度不夠”。
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700…800米。日本地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而後世標誌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或許是日本沒有發現大慶油田的原因所在,在這裡司馬可不希望和日本人犯上同樣的錯誤。
作為中國唯一的石油企業的北方石油公司擁有地近百臺鑽機大都是西北公司以後世的技術生產的2000/3000米的深井鑽,甚至還擁有十餘4000米深井鑽。源自於後世的鑽井技術和鑽機技術使得中國擁有這個時代最先的鑽井技術,這一點將是開發松遼油田的根本保證。
“這是我的大油田!還需要一份詳細的地質資料來加快速度!”
在卡羅林離開之後,看著地圖上地松遼盤地,司馬用手指摸著後世大慶油田所處的那個位置自語道,這一地區在不久之後會成為中國的油庫,不過若是像歷史上那樣先詳細勘探、再開發,顯然不能滿足目前國內的需求。但是又不能像建設二連油田時那樣,靠經緯度定位的方式直接鑽井,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一份相對詳細的地質資料。
中華335型轎車是司馬和很多愛車人士的最愛,做工精良外觀精美漂亮再加上強勁的馬力,確切地它代表了富裕地西北式地生活方式地頂點,當然高昂的價格使得在中國只有少數高收入階層以及地方實力人物才可以擁有它,它就像中華100型轎車一樣是身份地象徵。
它是參照德國的寶馬公司在戰前設計的335型轎車為原則生產,它是三十年代經典設計中的最後一輛。335型於1935年推出,它裝有一臺3。5升的發動機。是326的豪華改進型。這種車型直到1941年仍在繼續生產,而且成為了高階軍官的最愛。它並沒有大批次地生產,總數只有410輛。只不過在這個時空中335型轎車在西北的中華汽車公司被廣泛生產。
當汽車從柏油公路上拐入寂靜的山區後,聽著耳邊335型轎車發動機平穩的執行聲,司馬很享受自己駕車的感覺,即便是車在山路上行駛時偶爾的顛簸在司馬看來同樣是一種享受,這種感覺很自由,而這種自由是現在的司馬很難得到的。
“51區!或許幾十年後,這裡會成為一個真正的51區!”
車上的司馬透過車窗朝山上望去在心中感嘆著。山體的兩側滿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