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他對那段歌詞饒有興趣:
看人間,哪一塊兒土地不是我們開,哪一片山林不是我們栽,哪一間房屋不是我們蓋,哪一畝莊稼不是我們血汗灌溉!可恨地主滿狗官,土地他霸佔,莊稼是私財,又逼租子,又放高利貸。多少長工被奴役,多少喜兒受苦難。窮苦的人兒,地作床來天當被蓋。訴不盡的仇恨啊!匯成波浪滔天的江和海。壓不住的怒火啊,定要燒燬黑暗的舊世界!
整個劇就在這樣的場景下結束了,姑娘後來又怎麼樣了?那個投奔了天軍的青年顯然是姑娘的情人,就沒回來嗎?沒有結局啊。
“是啊,是沒有結局,可是結局也已經有了,它在每一個看完這出戏的人的心裡。”林海豐笑了笑,一指後面的韓慕嶽,“當然,人所處的環境不同,理解也會不同,我們何必要硬性地去安排一個所謂的結局呢?您可以問問他,他在想什麼?”
馬沙利看了看腮幫子鼓的老高,手一直按在腰間短槍上的這位衛隊長,從他那還噴著火的目光裡,不用問也知道他想的是什麼。唉,他們的確是太聰明瞭,一個戲劇,就能夠具有極其強烈的煽動性,沒有結局也許比有結局更可怕啊!再想想自己國內那些裝腔作勢,無病呻吟,甚至是哭唧尿腚的東西,簡直就叫他發嘔。
“有些事情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飽受凌辱的老百姓,有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只能順應百姓的意願,不能抗拒。”林海豐嘆息了一聲,“我們的百姓受的苦太多了,生活的艱辛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其實香港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們沒有武力驅逐英國人的意思,他們也不容易啊,投資、發展了多年,儘管是強盜般的獲取的這一切權力,但付出總還是有的。我們是禮儀之邦,這理總還是要講的,不能讓人白乾不是?呵呵,可是不行啊,老百姓不願意,因為他們的存在,讓老百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一切,所以老百姓要起來暴動,要驅逐他們。我們只好接受百姓的意志,不接受不行,否則百姓們就會連我們一起驅逐掉。”
難道事情就總是這麼地巧合?今天來拜訪這個安王,偏偏就正趕上了這一齣戲的上演,冥冥之中,這出戏似乎就是給自己唱的。馬沙利有些二虎了。香港爆發的事件是你們老百姓的意志,那臺灣呢?我這個公使總要有個落腳的地方啊?
看看默然無語的馬沙利,林海豐微微笑了笑,接下去說了自己對馬沙利目前的境遇表示諒解,並對馬沙利能排除親滿派的干擾,致力於雙邊的民間平等貿易等等,同時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對於以天龍、旗昌為首的美國商行在京滬鐵路建設中做出的貢獻,更是讚不絕口。
最後,他說到,“我知道,單憑藉閣下個人的力量,是很難一時轉變貴國政府的意願的。為了大家能和平共處,共同促進雙方的貿易發展,我贊成金能亨先生不久前提出的在外僑區設立一個美國民間商會,與上海政府之間溝通,以維護貴國商人的合法權益。至於公使館,不妨先遷去臺灣。咸豐死了,他的繼任者不會歡迎你們去北面立足的,暫時權居臺灣,也不失為一種體面。說實在的,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拿下臺灣,還是那句話,總要給大家都留點兒面子,有個緩衝的餘地。現在,荷蘭、瑞士等國都在試探和天朝接觸,我們還算是朋友,不能不給閣下留一個出路。當然,我們也希望貴國不要把大好的機會浪費了,或者有什麼別的企圖。既然是朋友,我們中國人講究先小人後君子,臺灣我們一年內不會去觸及,閣下儘可以放心地在那裡觀望我們國內的事態發展,以敦促貴國政府放棄以前錯誤的認識。不過,最好不要把軍艦開過去,臺灣百姓歷來對西洋各國沒有好的看法,他們也曾飽嘗過外族的壓迫,搞不好會激起民變,那樣可反為不美了,閣下說說,是這個道理吧?”
馬沙利點了點頭,“不過,鄙人還是衷心希望不會因此影響到我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