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報》擺上了楊秀清的案頭。

小報的頭版,是《紅星報》即將準備轉載的文章,裡面詳細介紹了北方行營正在紅二、紅三方面軍中大力開展的“節約”運動。為了與豫魯皖三省人民共度難關,北方行營從上到下的全體紅色將士,全力支援地方工作。在鞏固防禦的同時,全體將士積極投身到各地生產自救、確保安全度汛的這個首要工作中去,並且每人節省出自己每天的一部分口糧,用來緩解由此帶給後方人民的巨大經濟壓力。與此同時,裡面還刊登了許多各地受災百姓交口曾贊人民軍隊的實錄。

鄭南笑了,與林海豐不謀而合,他在籌備工業各部門支援前方救災工作的相關策略裡,就有如何把與天朝政府同舟共濟落實到具體每一個人身上的計劃。

石達開也笑了,他不能不佩服林海豐,林海豐又是再打楊秀清的憐民心理牌。

果然,楊秀清剛一聽到盧賢拔唸到前方將士節省口糧來緩解後方壓力,眼睛都紅了。他拍著桌子大罵林海豐,將士們既要瞪大雙眼保衛勝利果實,還要出大力、流大汗去參加那些環境惡劣的體力勞動,你他媽的居然讓他們從嘴裡剩出本來就可憐巴巴的那點子口糧,還有人心嗎?

大發了一陣雷霆之後,楊秀清不再聽下去,大叫盧賢拔在桌案上趕緊鋪好一張白紙。然後,他提起筆,用還在微微顫抖的手,邊求教著盧賢拔,邊費力地寫下了十幾個歪歪扭扭的字,“一切為了前線將士和受苦難的人民”。

“發通令,誰他媽的都可以不吃飯,就是前方將士一口也不能少吃。”楊秀清氣憤地丟掉手裡的筆,瞅瞅石達開、鄭南和李秀成,“具體的東西到底如何來,由你們來擬定,尤其以鄭南老弟為主。”

說完,他又看著李秀成,“你是管鼓動的(楊秀清習慣把宣傳叫鼓動),不能總是呆在天京嘛,要組織些個新玩意,去前方慰問慰問浴血奮戰的將士們。讓將士們知道,我楊秀清和天朝永遠都在想著他們。”

盧賢拔看著李秀成,想了想,“李部長,《新天京報》和《紅星報》都要登出委員長的通令,各地報紙也要同時轉載。不過,是不是大標題就用四個大字,同舟共濟,下面的副題用委員長的提語?”

“恩,不錯,‘同舟共濟’,這四個字用得好!”石達開一拍雙手,“不分男女、不分行業,更不分官職高低,大家一同與天朝同舟共濟,一切為了前線和受苦難的人民。”

“是啊,委員長英明,”鄭南不失時機地也學著林海豐從前的樣子,順勢捧了楊秀清一把,“只要我們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個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我們的任何對手。”

');

………【第二八三章差之毫釐,可真是謬之千里】………

螞蟻雖小,還五臟俱全呢,更何況是一個國家了,總是各有各的煩惱,當然也就各有各的應對方式。不過,越是對手煩惱的時候,另外一方準會感到愜意,或者說是越會感到松心,這話無論如何都還是很有哲理的。

在黃河第一次洪峰順利透過後,進入七月,為了迎接隨時可能會有的再次洪峰,林海豐幾乎放棄了手頭上的一切工作,親自掛帥,一頭紮在了抗洪的第一線。當然,既然前線的最高長官每天都在忙於這個事情,那麼,大批的天朝紅軍開赴抗洪第一線,也就更是不足為怪了。

對於身處前敵第一線的沙俄及滿清的高階指揮官來說,如果說剛一開始他們對雲集黃河對岸的天朝紅軍,就一點兒的防範意識也都沒有的話,那也是太小看他們了。好歹一個個也號稱都讀過兵書戰策,孫武子的一個“兵不厭詐”,對沙俄的將領們還算陌生,可對李鴻章之流,怎麼也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