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權利”一項稱:“中國如準洋商在華開辦工廠,勢必盡奪小民生計,於華商所設製造廠極有妨礙,國家自不能不出力保護。如果中國以此等利益准予日本,各國皆援一體均沾之例,則華商之製造工廠立即擠倒矣。”

陸奧宗光讀完說帖後,認為“筆意精到,仔細周詳,將其所欲言者都盡情說了出來,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而後,陸奧將說帖專呈首相伊藤博文,並與之相商。

兩人商議後覺得,和清廷打嘴官司怎麼都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當下迅速迫使對方就範才是最為要緊的。

於是,經過一番慎重考慮,並徵求了德國公使的意見後,對原和議條款進行了減讓。

主要是兵費賠償一條,由三萬萬兩減為兩萬萬兩;其次,口岸設廠一事可暫緩數年後執行,是為“保護期”。

日本駐華公使將修改後的和議條款送達總理衙門,並且對中方下達了最後通牒,稱“此為最後之條款,改無可改,若中方不允,則難免再開戰端。”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求於俄國和法國,因為他已經透過各種渠道打聽出“唯此二國持議最堅”,或者說只有俄國和法國是敢於以武力作為後盾迫使日本就範的。

在瞭解了中日之間和議的最新進展後,俄國外交部向英、法、德三國發出照會,要求就使用武力一事情儘快達成一致。如果各國不能達成一致,則俄國將放棄干預,並支援日本對於中國領土的任何要求。

法國由於和俄國達成了某種交易,因此全力支援俄國,表示願意以其遠東艦隊“作為聯軍之一部”。

英國由於擔心俄國徹底退出干涉後慫恿日本攻取北京,使清廷有覆滅的危險,因此格萊斯頓接受了俄國的建議,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將“考慮使用武力”。

當三國業已就動用武力達成一致後,德國就再次面臨選擇,但是且不說此時德國的力量不足以和三國爭鋒,即便實力足夠也不能、也不會因為日本的利益而和歐洲三大國鬧翻。

在這種情況下,赫伯特召見了青木周藏,轉達了威廉的旨意:“皇帝認為,武力干涉既成,則德國或者加入其中,或者置身其外。至於和日本聯手反對三國,眼下還是不行的。而就置身其外和加入其中兩相比較而言,後者或對日本更為有利。因為德國即便置身其外,日本亦無法抗拒三國的最終要求。”

赫伯特非常客觀的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並且坦誠的告訴青木,當下德國必須站在日本的對立面和三國虛以委蛇,否則結果可能會更糟。

青木旋即表示理解德國皇帝的苦衷。

於是,四國的聯合干涉行動正式開始。

首先,四國公使聯合向總理衙門發出照會,要求中國政府就赫伯特方案表態,若中國反對,則四國退出干涉,再不參與中日兩國之爭端。

這種情況下,總理大臣奕訢緊急召集會議研究對策,廷議之上,李鴻章認為,“寧可單獨與倭國媾和,亦不應將列強放入國內,鐵路一項,權利巨大,若一切任憑洋人做主,恐怕鐵路建成之時,就是國家淪喪之始。”他建議,如果日本將兵費賠償降至一萬萬兩之內,就應該和日本閃電媾和。

御前大臣奕劻、世鐸,戶部尚書帝師翁同龢,兵部尚書孫毓汶則認為,“單獨與倭國媾和實不可取,蓋倭國貪鄙之心尤甚,況且自江寧開埠以來,泰西諸國所求不過通商與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