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在滴血;豫西父老鄉親的內心更在流血;花園口的決堤以及隨之而來的**搶掠;已經使豫西的百姓徹底寒了心。
老蔣在花園口掘開的不僅僅只是黃河;更是整個民族的血脈;從這處缺口流出的也不僅僅只有洪水;更有整個民族淋淋的鮮血。
第一卷淞滬會戰 第65章 打不垮的十九大隊
回過頭來;徐十九發現十九大隊剩下百十號殘兵全都在看著他;他們累;他們餓;但這些跟戰爭和死亡相比;什麼都不算;他們能夠淡然面對戰爭、慷然面對死亡;自然也不會畏懼疲憊和飢餓;但他們在乎父老鄉親的感觀。
抗戰抗戰;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保護這些父老鄉親?
可是鬧到最後;豫西的父老鄉親卻視他們為寇仇;那這抗戰還有何意義?既便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大頭兵們;此刻也不免感到迷茫了;在淞滬、在南京、在蘭封他們屢戰屢敗;都從未灰心過、洩氣過;不過現在;他們卻真有些洩氣了。
除了洩氣;還有窩火;許多殘兵的眸子裡都已經流露出暴虐之色。
徐十九看出來;十九大隊現在正處於崩潰的邊緣;一個處理不好;部隊的鬥志、信念都會喪失掉;失去了鬥志和信念;部隊的軍紀也將崩潰;然後;他們也將變成從蘭封戰場上潰敗下來的散兵遊勇;縱兵搶掠;甚至槍殺自己的同胞。
一支部隊墮落到這種境地;就別想再有戰鬥力了。
徐十九更知道;作為長官;他現在必須做點什麼;徐十九可以選擇強硬;可以選擇鐵血的手段來強行彈壓;迫使麾下官兵不去做惡;但徐十九不願意這麼做;因為這將導致十九大隊官兵的嚴重對立;這也會嚴重削弱部隊的凝聚力、戰鬥力。
把一百多號殘兵叫到近前;徐十九語重心長地道:“弟兄們;今天我要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
徐十九說的是真事;民國十五年(1926年);徐十九所在的十九路軍當時還只是第四軍所轄的第十師的一個團;當時徐十九的老長官黃漢廷還只是個連長;有一天黃漢廷帶著他的連隊負責給師主力探路;結果半路上遭到吳佩孚軍的伏擊。
最後黃漢廷連雖然成功突圍;全連卻只剩下了九個人;而且在黑夜中迷路了。
深山老林裡;他們發現了一個只有三戶人家的小村落;他們又累又餓急需休整;便去跟那三戶人家交涉;結果那三戶人家卻只認北洋政府;不但不借糧食給他們;還視北伐軍如寇仇;用土槍打死了黃漢廷連的一個士兵。
聽到這裡;張友全忍不住恨恨地說:“這些刁民;就該全部殺光。”
“刁民?不;他們不是刁民。”徐十九搖頭卻沒有解釋;這三戶人家只認北洋軍;視北伐軍如寇仇不是沒原因的;因為吳佩孚比別的北洋軍閥善待百姓;吳盤踞湖北的幾年;甚至是湖北最安定的幾年;湖北的父老鄉親直到現在都敬稱吳為大帥;不像張少帥;別人叫他一聲少帥已經是抬舉他;他卻還不高興;其實很多東北軍在背後都叫他張小六子。
當時徐十九也曾像現在張友全這樣跟黃漢廷說;黃漢廷卻語重心長跟他說:“漢娃子你記住了;這世上絕不會有無理取鬧的百姓;而只有魚肉百姓的亂兵這就如同這世上無不可用之兵;而只有不可為之將”
當時徐十九還似懂非懂;可現在他卻已經懂了。
粵軍第一師第四團為什麼能在軍閥渾戰中越打越強;為什麼能在北伐中屢戰屢勝贏得鐵軍美譽;為什麼能在一二八上海抗戰中屢屢挫敗小日本;被國人譽為打不垮的十九路軍?就是因為他們始終堅信——父老鄉親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所以;既便是在最艱苦的時候;既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既便是在他們不被異鄉父老鄉親所理解;甚至視他們如寇仇的情形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