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者,他們攜帶著商品社會的狂想和生命衝力在生活的原野上狂奔亂舞,這是我們時代的景觀,它並不壯麗,但是它充滿生命的原始張力。”(《亞文化:王朔的生命衝力》,《中國電影報》1989年3月15日)甚至有評論指責邵牧君“一方面基本否認王朔電影對現實的批判價值、有意無意地儘量壓低影片的認識價值;另一方面用心良苦地將影片編導的創作意圖,曲解為單純從娛樂效果出發、避免冒犯當局和害怕評論家批評。”(左舒拉《有感於邵牧君對王朔電影的評價》,《中國電影報》1989年4月15日)
1990年王朔參與創作中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引發全國收看熱潮,1991年王朔領銜創作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再一次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1992年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王朔文集》,創新時期作家出文集的先例。王朔小說選集,以及《王朔作品片斷》、《王朔妙語錄》成為書攤的暢銷書,他的作品名字如“千萬別把我當人”、“你不是個俗人”、“玩的就是心跳”、“過把癮就死”成為都市大眾流行語。關於王朔的評論集包括《王朔,大師還是痞子》、《我是流氓我怕誰》、《我是王朔》等,1993年《中國青年報》開闢“王朔給我們帶來什麼”專刊,展開對王朔現象的討論。這也引起了海外的興趣,《紐約時報》、《讀賣新聞》、《泰晤士報》均有關於王朔的報道。澳洲漢學家白傑明(Geremie Barme)認為,王朔現象是“自毛澤東時代以降最重要的出版現象,它象徵著當代中國城市文化時代的來臨”(《王朔的痞子創造歷史論》,《王朔,大師還是痞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王朔作品引發瞭如此激烈而兩極的爭論,卻沒有人能否認,王朔筆下承載著那個躁動不安年代的共同情緒,整個社會渴望一種沖決,一種變局,在所欲不得的情形下,人們寧可認同調侃、嘲諷、遊戲的邊緣姿態。從導演到評論家,人們對王朔作品的借用與解讀是遮蔽性、選擇性的。十多年後,《大喘氣》導演葉大鷹在接受採訪時說:“就想著怎麼解氣怎麼拍,有點出氣的感覺,當時有點幼稚,也叛逆……覺得把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惹生氣了就高興,其實現在想起來有點惡作劇的意思。”他也承認這些“王朔電影”“要是以社會責任感或者主體意識為衡量的話,它並無太大價值”,但同時又強調“那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我們在80年代由青年漸入中年時一種情緒化的宣洩”(《1988年電影“王朔年”:怎麼解氣怎麼拍》,《新京報》2005年9月3日)。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987《頑主》(3)
據《收穫》編輯回憶,《頑主》最初的名字叫《五花肉》,經編輯建議,王朔用了現在的名字。“頑主”據說是當時北京市井的流行詞,特指小說中描寫的那種衣食無憂、玩世不恭的邊緣青年。小說描寫於觀、李重、馬青等一夥“頑主”成立了“三T公司”,意為“替人解難替人解悶替人受過”,他們替人捱罵、約會、組織文學獎……他們承受並同情民眾所有的庸俗、現實甚至荒誕的慾望,唯獨對趙堯舜、寶康這種表面道貌岸然、內心齷齪下流的虛偽者極度厭惡。小說基本是一些片段的組合,在王朔當時的小說中,故事性相對較弱,但卻成為王朔影響最大的作品,電影改編也最為成功。
有意思的是,在小說中,“頑主”們所有的“三T”,都是指向精神層面的化解:替丈夫捱罵,讓妻子高興;替醫生約會,讓女朋友高興;替小作家頒一個專屬文學獎,消除他拿不到獎的遺憾,以及用各式各樣的串編式語言勸解同性戀、*癖、抱怨肉價太貴的人……頑主並不解決實際的問題,他們只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