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祖爺爺,一改文官傳統,成了皇帝的名將和鐵官。對家族的叛逆竟然成了對時代的順應,因為以前研究天文和歷史的祖先還算得上朝廷大臣,倍受尊敬。秦漢以後,這個官職的地位就降到跟皇帝身邊的倡優似的。把你當個人吧,你就是個人。不把你當個人吧,你就不是人。然而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終於拗不過家族基因潛在而強大的作用力,重新撿起了祖輩的舊飯碗,當了漢武帝的太史令。往往官位越低,屁事越多。他不僅要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還要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好在司馬談是個正直的賢人,十分博學並且頗有抱負,並不引以為低微。他對其獨生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從小給他講歷史故事,教他讀書還讓他實地考察,司馬遷便自然而然地子承父業,開始了目標明確而單一的生活——撰寫史書。然而這份簡單遇到漢武帝以後就開始變得沉重。

第一節春風得意馬蹄疾

司馬遷是陝北農村裡的孩子,父親當個小官,俸祿很少,家裡還得靠種田維持生計。但是這樣的環境對於一個日後的文人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陝北高原上熾烈的太陽,西北大漠吹來的雄勁的風,南面奔騰而來的黃河,北面逶迤著龍門山。司馬遷暢遊於其間,得天地之靈氣。腦袋瓜子特別好用,氣質也正派豪邁,還熱愛勞動,常幫家裡放牛種田,深得父母喜愛。後來陷於官場的他回憶起這段生活,都不免一往情深地說:〃遷生龍門,耕牧於河山之陽〃。

鄉野生活對一個小男孩來說是頗具有吸引力的,再加上他還有一位見多識廣的父親陪伴,司馬遷的童年可謂樂顛樂顛。白日晴耕雨讀,傍晚便隨著父親去黃河邊散步。有一天他們看見天邊壯麗的落日,幻想那片片彩雲便是千百條金色的鯉魚在凌空跳躍。司馬談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便給兒子講起了〃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傳說黃河裡的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司馬遷邊聽邊看,漸漸地覺得自己也在那千百條鯉魚之列了。從此他非常渴望瞭解外面的世界,把家裡能讀的書都讀了。致使有一次,他父親想考考他,便把他叫來朗誦一篇文章,誰知他一聽篇名,便一股腦兒地背了出來,一字不落還頗有情感。他父親非常驚訝,猜想他一定是把放牧的時間也用到讀書上來了,便暗地裡跟著檢視。誰知牛羊的口糧也如兒子胸中的墨水一樣富足得很呢。

司馬談大喜,覺得兒子日後必有作為,便認真思考起下一步的教育計劃來。司馬遷五六歲時,劉徹登基當了皇帝。等到司馬遷長到十歲的時候,司馬談便把他帶到了長安附近,距離長安不過幾十里遠。當時西漢帝國已經聲威大振,號稱極盛,而且人才濟濟,異人輩出。長安無疑擁有最豐富的教學資源,〃人往高處走〃,司馬遷從此脫離了閉塞的農村生活,來到了天子腳下。和所有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學習壓力驟然增加。好在他也樂在其中,在父親的嚴厲監督與耐心指導下讀完了許多前賢的著作,並師從當時的兩位文化巨匠孔安國和董仲舒。

當時司馬談為他兒子選擇老師的時候著實費了一番腦筋。按照《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談並不是那種偏執一隅的人。他曾經綜觀陰陽、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學說,認為六家學說都有可取之處,但是他最喜好道家。因為道家的思想看起來雖然懸乎,但是容易操作。相反,儒家的學說看似講究實際,卻十分繁複以至於研究起來收穫甚微,執行起來也是令人找不著北。但是他卻請了孔子的第十二代世孫孔安國,以及一手促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局面的董仲舒作為自己愛子的導師,實在也是順應當時的國事所需。文景之後,漢王朝不再需要無為而治,儒術成為一種統治術,迎合了好大喜功的漢武帝的口味。

第五部分 第121節:司馬遷:為《史記》而生(2)

十年磨一劍,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