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麥當雄始流行監製主導創作以來,許多大製作港片皆由集體創作完成。除了眾所周知的新藝城鉅製《最佳拍檔》系列,永盛跟風《跛豪》的《雷洛傳》雖然只掛名劉國昌一人導演,實際上還有王晶、黃泰來幫忙拍了一大部分,否則永盛怎麼可能在《跛豪》下畫短短3個月內,就能搞出一套兩集的梟雄傳記片?

都說港片拍得快,究竟有多快?40年前,香港影人拍粵語戲曲片有過“七日鮮”的紀錄;10年前,這個記錄也幾乎被追平。據*仁回憶,他參與的從開機到上映最快的一部港片是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其次是吳鎮宇主演的《古惑女》,也不過12天。

港片如何拍得快?一是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是以劇組人員不眠不休奮戰趕拍。二是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就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三是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動作指導經驗豐富、相當專業,王晶之流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如此一來,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只用十數天便能完成,而如《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這樣的大製作,則會在武指這個“第二組”下面繼續啟動“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

港片為何要拍得快?主要原因是趕檔期。一是趕明星主演的檔期,這個前文已經提及;二是趕跟院線已經定好的上映檔期,這也是當年港片興盛的典型例證。港片賣座,院線需要大量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春節賀歲檔,更是必須巨星坐鎮,連劉德華、梁朝偉都未夠格,而所謂“雙週一成”的說法便是在那時形成的。

不妨看下1991至1993年香港各大電影院線對陣的賀歲片:

1991 新寶:《整蠱專家》(周星馳);金公主:《縱橫四海》(周潤發);嘉禾:《飛鷹計劃》(成龍)

1992 永高:《家有喜事》(周星馳);金公主:《我愛扭紋柴》(周潤發);嘉禾:《雙龍會》(成龍)

1993 新寶:《龍過雞年》(周星馳);永高:《花田喜事》(許冠傑、張國榮);嘉禾:《城市獵人》(成龍)

(注:年周潤發息影一年;年新寶推出的賀歲片是老牌笑星許冠文的《神算》,這也是他最後一部票房成功的賀歲片;3。黃百鳴推出的“閤家歡”式群星賀歲片大受歡迎,張國榮亦由此被黃稱為賣座福星;4。除《龍過雞年》外,1991至1993年賀歲片票房均過3000萬;5。眾所周知的賀歲片《東成西就》、《獅王爭霸》當時排在正月初十以後放映,屬於賀歲片的第二梯隊。)

不妨再對照看下近3年的港產賀歲片:

2005 《喜馬拉雅星》(劉青雲、鄭中基、張柏芝)、《韓城攻略》(梁朝偉、任賢齊、舒淇)

2006 《天生購物狂》(劉青雲、張柏芝)、《野蠻秘籍》(張柏芝)、《春天花花同學會》(周筆暢、鄭中基)、《霍元甲》(李連杰)

2007 《心想事成》(鄭中基)、《雙子神偷》(Twins)

(注:2005至2007年的港產賀歲片,除《霍元甲》外,本土票房均未超過1500萬。)

透過對比,不難得出結論:目前港片缺乏真正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新星。

當然,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問題:昔日是檔期等港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陣列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反正早有院線給你空出檔期,不須擔心賠本。如今卻是港片等檔期的慘境。不少港片即使早已拍好,也遲遲不能上映,因為要耐心等檔期、小心排檔期,否則片方和院線一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