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算出錯,便會有賠無賺。近幾年來,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仍有叫座力的明星影人身上,港片的拍攝速度也越來越慢,而香港電影即興靈活的拍攝方式大概也僅存於《鐵三角》或杜琪峰主導的片場。
長此以往,港片豈不逐漸喪失在拍攝製作方面積累的經驗優勢?君不見,港片年產量已由全盛時的二三百部跌到近幾年的二三十部?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年港片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是港片產量劇增、質量遽降的重要禍因。況且如今已時過境遷,港片當年的那套拍攝經驗大可與時俱進,升級改良……譬如不要放棄靈活性,可以有選擇的即興,有計算的迅速,可以取巧但不能投機。若真如此,縱使港片無法繼續上應天時下應地利、難以恢復昔日雄霸亞洲的盛世,但只要守住人和,審清大勢,重新積累經驗優勢,未始不能衝破眼下低迷悽惶的苦局……
。。
金像獎審視港片自我 未來定位“城市電影”?(1)
2009年是我第二次去香港金像獎(第28屆)頒獎現場觀禮,感覺不如2008年好,感動卻比那年多。總的來說,香港金像獎不愧是行業獎,真實反映了目前香港電影界的自我審視。
先說頒獎禮,本以為是香港電影百年,會有許多精巧設計。一看,不是沒有,但明顯沒用心,《偷燒鴨》那幾段致敬或者惡搞的短片,欠缺創意,讓人聯想到時下的不少香港電影;只有張學友和林憶蓮的歌曲串燒,燃起我們對港片曾經的魂縈夢繞。個人感覺,這兩屆頒獎禮與主席陳嘉上本人一樣比較務實,即便適逢港片百年華誕,面對資金、人手、場地等捉襟見肘之憂,也不打腫臉充胖子,儘量做到簡單隆重,獲獎人的現場感言更成功帶起多次感動氣氛,從專業精神獎丁羽臺上長時間無語凝噎,終身成就獎蕭芳芳感謝現場觀眾體諒她患有嚴重耳疾而無聲舞動彩色熒光棒代替掌聲;到陳麗雲、鮑起靜、廖啟智這些幾十年如一日甘於平凡的老戲骨終獲肯定的激動,足以讓我們感受到,正是這批老影人的努力奮鬥才造就了港片曾有的輝煌。
自我審視:重塑香港精神也有前提?
第28屆獎項的競猜可能是這幾年最難的一次,原因文雋說得明白:“2008年港片沒有太突出的標誌性作品,屬於群龍無首局面,”所以誰得獎都不稀奇。重要獎項(表演及最佳影片、導演、劇本)方面,似乎是香港精神(許鞍華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重新立足香港本土民生百態,《葉問》重振香港最獨特型別功夫片傳統)的勝利;“天水圍”四個女人(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的勝利;或者充分體現敬老愛幼(陳麗雲、鮑起靜、徐嬌)的美德,甚至八卦點說是亞視(鮑起靜、陳麗雲一直是亞視藝員,影帝張家輝出身亞視,鮑起靜在TVB獨家直播現場高調感謝ATV)的勝利……但我想最主要的還是反映了香港電影從業人員比較現實的自我審視:迴歸香港精神當然重要(如《天水圍的日與夜》),但前提還要有技術含量和市場肯定,既然沒有往年《無間道》、《功夫》、《投名狀》這種出類拔萃的絕塵之作,那麼綜合考量不失的《葉問》獲得最佳影片也就不算意外了。
必須承認,香港電影工業確實在萎縮,當年從業者人滿為患,如今大多轉行,剩下的寥寥可數,而且普遍年齡偏大。每年的金像獎,晃來晃去的永遠是那幾張老面孔,偶有新人,也多來自內地,譬如本屆獲提名的莫小奇、張雨綺,獲獎者則是徐嬌。
2009正值香港電影誕生一百週年,港片若要薪火相傳,“群龍無首”並不可怕,“後繼無人”才是致命之憂,希望以後的香港電影和金像獎出現的中堅派張家輝、陳木勝、林超賢、葉偉信,還有新生代郭子健、麥曦茵(年僅23歲,憑《烈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