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於全國就是白銀流入區域,全國的白銀都可以透過清圓的流通性在貿易中自然流入東三省,使得東三省在經濟發展中和整個中國的大市場進一步融合。
宋彪的提案倒是恰恰擊中了清朝廷所渴求的要害,清政府不是不想在全國推行大清銀圓,奈何地方總督實權在握,在庚子之亂後已經基本不受節制,所以才會有滿清權貴借立憲組建滿人內閣藉機奪回實權之事。
大清銀圓推行不利,關鍵在於地方總督不支援,地方和中央的利益也無法調停,宋彪的方案總體利於地方,但於清政府中央也不能說是一無所得,全國各省5%的印鈔稅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稅源,正愁無錢繼續擴建北洋軍抵擋東北新軍的滿清權貴們豈能不心動?
宋彪將回電發給張之洞後,估計清政府至少要三四個月的時間爭論此事,而他既希望透過,也並不在意這事能否立刻透過,這就準備去一趟山東和剛到青島的德國dwm公司的軍方代表——新任德國駐華武官洽談軍工業合作之事。
宋彪正要起身,這才從袁世凱那裡得到了另外一個訊息,原來因為他在奉票風波之事上拖拉的有點厲害,加上東北新軍近期剪辮子計程車兵忽然激增,清政府以為前面的大學士之事沒有處理妥當,宋彪還是要造反了,驚慌失措,近期居然有人提議封其為藩王之事。
大意是要封宋彪為安遼王,另外再由朝廷安排東三省總督,三省督撫一律受其節制。
這是一種說法,有人提議而已,可朝廷也確實是在很認真的討論,贊同的人不少,反對的人更多,張之洞提了一個折中的意見是封為一等公,賜紫韁、皮條,加授三眼花翎,補授東閣大學士。
另一位軍機大臣鹿傳霖則提議索性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但不賜太監、朱輪。
袁世凱對此不發一言,他可能是比較嫉妒吧,但他卻是極少數將軍機處內部商量的這個事情通知給宋彪的人。(未完待續)rq
第143章 立藩
蔭昌回到京師述職正好是在奉票風波最熱鬧的這些天,剛上任不久的直隸總督楊士襄已經被撤職,趙爾巽也被撤離戶部,整個京師裡就是無比的熱鬧,看熱鬧的人很多,這種熱鬧卻讓蔭昌發自真心的感到悲涼和傷痛。
在家裡等了幾天後,他終於等到了慈禧太后的召見,這天一大早就坐了轎子去紫禁城裡覲見太后。
時隔兩年才有機會回到京師,再去見太后,坐在轎子裡的蔭昌有著說不出的感嘆和唏噓,如今的他已經是坐穩了奉天巡撫的位置,他自己覺得這兩年乾的不差,東三省新政裡也有他的一份功勞。
在京師的這幾天,他每天見到別人,別人都會贊他在奉天折騰的新政很是不錯,在朝廷上下都頗有口碑,說他是真正會折騰新政的人。
蔭昌聽來聽去都覺得每個人都說的是泛泛之詞,其實沒有一個官員和滿人權貴真的知道東三省新政到底意味著什麼,以及東三省新政到底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蔭昌則對此甚為了解,他剛到任上之時,奉天省一年的稅收不過四百餘萬兩銀子,和朝廷每年一億兩白銀的稅收相比,簡直是不值得一提,在各省之中也絕對排在倒數的行列,連陝西省都不如,而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比之奉天省更是倒數的墊底。
短短兩年時間,即便大半的新辦工廠的稅收還有一大半是減免的,東三省還裁減了各種苛捐雜稅和丁稅。即便是這樣,奉天省在丁未年的稅收也增加到了1578萬銀圓的規模,東三省的總稅收(不含需產業稅種)則新增到了2703萬銀圓,因為三省都有大規模的官墾局、軍墾局、林墾局,從直隸、山東招攬民丁種植收租,收益頗豐,東北銀行等官辦事業盈利也豐厚。使得東三省的財政總收入增加到了4740萬銀圓的規模。
生財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