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義大利的城邦體系使得全國各地計程車兵都缺乏相互的認同感,作為現代民族意識發源地的歐洲,特別是拉丁歐洲,義大利人顯得過於特例,他們甚至很難凝聚出那種為了民族而死的壯烈情懷。

這是一個精神上早已腐朽的羅馬後裔。

其實劉賡雲在中蘇戰爭之後就已經長期遠離軍隊的第一線,一直是在東北軍事學院擔任院長,但這讓他對於機械化戰爭和現代軍事理論、戰術、戰略的變遷有著極其深入的研究,而這恰恰是皇帝派他前來同意軍主力會戰的原因,就要在這片古老的阿克蘇姆帝國的遺蹟之地上,他要用一場又一場的實驗性的戰役來證明帝國陸軍的發展方向是否正確的這個議題。

如果有錯誤,他們還可以重新調整。

雖然在軍力上並不佔優,但是劉賡雲帶來了三支精銳機械化師,分別是第十師、第十四師和第二十師,這些都是帝國早期整編師時代就已經確立的精銳部隊,第十師是主力坦克裝甲師,第十四師和第二十師都是常規裝甲師。

在這幾個月裡,透過邊打邊練的方式,劉賡雲將十二萬人的自由聯軍編成六個新編自由旅,但直到今天,劉賡雲都沒有真正將主力部隊拿出來,也沒有讓自由聯軍以帝國陸軍最為拿手的快速機動戰術進行速戰。

和當年配合陳武擔任教導長一樣,學院派的劉賡雲不是那種急於求成的將軍,他更擅長穩穩的保持守勢,靜等對方露出極大的破綻,在此之前,他也不習慣過早求功心切的暴露主力。

此外,因為全軍都沒有打過意軍,最早和意軍的接觸還是在一戰時期,他和部隊都需要時間去適應對手,熟悉對手,摸清楚對手的習慣。

意軍在衣索比亞南北兩地都擁有殖民地和港口,但因為帝國海軍進駐在亞丁。扼守著整個亞丁灣,意軍不敢輕易冒險,只能在北側厄利垂亞的馬薩瓦港口集結。揮師南下進入阿克蘇姆,在阿克蘇姆高地再次集結成四十萬的陸軍,陸軍航空隊則有兩千多架戰鬥機和四百餘架轟炸機。

雖然只是經過幾次規模大不的戰役,但是意軍撤退的速度很快。已經基本將整個衣索比亞空了出來,只是在阿克蘇姆周邊進行集中防禦。

劉賡雲則將自由聯軍的部隊佈置在一個叫阿比阿迪的小城佈防,同意軍大約保持著三十公里的距離構造防線。而主力精銳的中央軍的三個機械化師和一個新編輜重旅則留在默克萊地區。

意軍在阿克蘇姆一帶佈防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一帶都是荒山地,沒有道路,機械化部隊快速插進的難度太大,整體地形對防守方極其有利,雖然意軍的戰鬥素養並不強,學院派出身的劉賡雲將軍也不打算硬攻。

不知不覺間。他已經是五十七歲的老將領,打了十年的仗,當了二十年的院長,熟讀《史記》的他在舉手投足間更像是一位文人墨客,而非軍事將官。

對當地的地形瞭解清楚後。劉賡雲重新制定了一個新的作戰規劃,並且上報給中央軍部,希望能得到批准。

在軍部批准之前,他要做則是積極進行兩手準備,中央軍部若是不批准,他只能硬攻,即便是硬攻也是要講策略的,若是中央批准他的計劃,他就要速攻,速攻倒是沒有什麼策略可言,速度足夠快就行,三百公里大行軍,直接切斷對手港口即可,只是需要海軍的配合。

這幾天,中央軍部一直在不斷的開會,對於劉賡雲的新作戰計劃,支持者佔多數,因為這也一貫是帝國陸軍的風格,雖然帝國陸軍的強度絕對夠硬,但是陸軍更喜歡發揮快速進攻這一點特長優勢。

陸軍同意,總參謀部和海軍則不是很同意,陸軍作戰還可以用自由聯軍來遮掩,連海軍都殺了過去,這算什麼?是不是等於徹底宣告中意開戰?

帝國中央海軍的兩艘航母和兩艘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