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向惡而生(第3/4頁)
章節報錯
.....
造孽啊,彭亨16萬人口,這就死傷五六千人了,逃難的更多。
如今大城軍兵進王城,彭亨王還在死撐。
轉過天,又一則訊息從駐柔佛領事館傳來。
柔佛宣佈支援大城國,對彭亨宣戰,軍隊已經開進了彭亨領地。
你釀,打的可真熱鬧,柔佛落井下石,趁機佔便宜來了。
這樣的小規模戰爭,基本就是南洋諸國的常態,和平對於這個時代來說是奢侈品。
雖然沒有人來請求自己這個名義上的宗主主持公道,但這場戰爭對於淡馬錫來說卻是好事,更進一步證明了周邊國家沒興趣關注淡馬錫一州兩縣所推行的宗教打壓政策,或者說沒有那個精力同能力。
“陶春,關於三國之間的紛爭,你說我們要不要出面調解呢?”
“殿下,我們剛剛發出照會不久,曾承諾不干涉諸國內政同紛爭。此時又無人前來相求,暫時看來沒有理由涉入啊。”
“怎麼可能沒有理由呢?”朱老七看陶春有些不爭氣,“戰爭會死人,會影響生產,會加大三國糧食損耗,那麼出口我大明的糧食就會減少。同時,在各國大明商賈經營也會受到影響,沒準還會因為戰亂而死人。這麼多理由,你說沒有?”
陶春苦笑,“殿下,若這樣說也可以,只是眼下的局勢,恐怕我方也抽調不出人手來干涉三國紛爭了。”
“怎麼說?”朱常瀛看陶春一副欲言又止模樣,不由瞪眼,“到底有什麼事是我不知道的?是不是馬六甲或者雪蘭莪出了大亂子而沒有報我?”
“沒有,沒有!”陶春急忙搖頭,“賀總督同鄧提督排程得當,兩縣官吏也十分用心,並沒有大股民亂髮生。”
“那為什麼說無力干涉,你把話說清楚些!”
眼見躲不過,陶春吞吞吐吐的將實情道出。
“據臣所知,大量景教僧侶從對岸偷渡過來,煽動兩縣土人投奔亞齊。賀總督下令海巡放開海禁,任由土人逃亡。”
“人走了但土地卻不能搬走,這些空出來的熟田就成了香餑餑。縣衙主持拍賣,這些熟田盡入軍中弟兄手中,銀錢不足便以薪俸為抵押。”
朱常瀛點點頭,“此事我是知道的,弟兄們拼命不就是為了興家置產麼,有了產業便能留下來安居,這有什麼問題?”
“過頭了,過頭了啊。”陶春有些埋冤道,“原本逃亡潮僅限於沿海地區,倘若及時出手,搜繳拘捕那些亞齊奸細,這股風潮便會被壓下去。可是這般有意放縱,無疑會增強亞齊人力國力。臣以為此事不妥,因小失大。”
“臣又瞭解到,如今這股搶奪土地風潮已經席捲全軍。有些村落原本無事,甚至已經答應改土入漢。但軍中視而不見,在村落附近放槍,更有甚者入村主動挑釁,言語侮辱,肆意毆打。”
“殿下啊,臣非腐儒,也知有些手段不得不為之,但臣以為這般做法已然突破底線。我瀛州開拓外海,難道每到一地都要趕盡殺絕麼?可這人怎麼可能殺絕?”
“殿下也說我華夏海納百川,融合歸一。治土當以賓服歸化為根本,如此才能逐漸化解仇恨芥蒂,最終走向大治。”
“再者,臣擔心軍中逐利太過,以至於軍心渙散,疏於防範,倘若萬一出了紕漏,馬六甲辛苦經營可就前功盡棄了啊。”
唉,說的好有道理,陶春的話似乎喚醒了朱老七塵封的那一絲絲道德良心。
可事實真是這樣麼?
新大陸的土著正在滅絕的路上,歐羅巴人的殖民滅絕了多少人類,就還有奧斯曼的鐵蹄,羅斯國的東擴......就說南洋,也不知有多少族群會倒在這場人類大遷徙的道路上。
再說的遠一點,一戰二戰死了多少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