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董策朗朗說來,感情真摯,欽佩之情溢於言表,說道動情處,還很是用力的揮了一下手臂。
他這一番話,倒也是半真半假。
侯方域先祖乃是“戍籍”,所謂“戍籍”即是有罪充軍至某地所記的戶籍,被視為賤民,至侯方域祖父始貴。其祖父名執蒲,兩榜進士出身,乃是清貴,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常寺司職祭典。天啟年間魏忠賢想代熹宗行南郊祀天大典,侯執蒲事先得知訊息,在魏忠賢不曾矯詔宣佈此事以前,上了一道奏疏,說天壇常有“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遊嬉戲”,以為“刑餘不宜近至尊,而況天神饗祀之地?請下所司論治”。
這是指著和尚罵禿驢,魏忠賢因此大怒,侯執蒲辭官而歸。在朝時,後來和侯方域並稱為明末四公子的陳貞慧的父親陳於庭,官居吏部左侍郎,與東林巨頭高攀龍、**星,並負天下重望,對侯執蒲頗有照應。所以侯陳兩家,算起來乃是三代四輩的交情。
侯執蒲有子五人,長子即是侯方域的父親侯恂。
這位侯恂侯大人也就是當今戶部尚書,此人著實是了得,說他了得,不是說他文治武功如何,而是因為他睡了一個人。
一個男人。
一個日後大紅大紫,煊赫天下,甚至一度影響了天下大局的男人。
這個男人叫做左良玉。
沒錯,就是大明滅亡之後,南明建立之初,那赫赫有名的寧南侯,江北四鎮之一。擁兵八十萬,號稱百萬軍,南明長江中游重要遮蔽,並曾客哉?吾向誤若,非若罪也!’”
司徒公,也就是侯恂。昌平為明十三陵所在地,侯恂的職責之一,即是守護陵寢。是故冬至朝官祭陵,侯恂以“地主”身份,設宴相待。
主意一個細節——“命以行酒”。這四個,其中可是大有文章的。
也就是說,左良玉丟官兒之後,一段時日之後,耐不住寂寞,便去請託侯恂,走他的門路,希望能夠重新起用。而侯恂呢,便是讓他行酒……那麼行酒是什麼意思?
明朝中葉以後,龍陽之風甚熾,民間官場,皆以玩兒兔子走旱路為妙。而軍中也不能免俗,只是軍律森嚴,並能攜帶婦人。是以一些將官,經常是挑選一些面目姣好,膚色白皙的兵卒充當自己的親兵,白日宴飲之時則陪酒伺候,到了晚上,少不得就得玉兔雌伏,吳剛搗杵一番了。
只是那根杵,換成了一根肉杵而已。正所謂三扁不如一圓,其中自然是其樂無窮。
而“行酒”二字,便是含蓄的說法。而下文,在失金酒卮以後,左良玉請罪,侯恂答覆他的話,情景自見。許多年後,孔東塘作《桃花扇》派角色,其中左良玉,則是以小生應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內。
崇禎四年春天,黃臺吉製成紅衣大炮。秋天舉兵侵明,進圍大淩河新城,侯恂奉旨赴救,麾下便有左良玉。這一次左良玉立下大功,遂為總兵官。左良玉自起謫校至總兵,採用了一年多點兒的時間,年方三十二。
自此以後,左良玉成為動關安危的大將。而侯恂的仕途亦很得意,崇禎六年五月,調升為戶部尚書。同一年,侯方域進京侍父。其時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親。
第二年,也就是崇禎七年,代父草擬屯田奏議,計分官屯、軍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邊屯、墾種、考課、信任等十目,洋洋萬言,條暢練達。正是方才董策所說。
但此時大局已成鼎沸魚爛之勢,民間有“田”字詩,所謂“昔為富之基,今成累字頭”,有田者寧願流離道途,乞討為生,不願回鄉耕種,藉以逃避多如牛毛“加徵”“攤派”。在這種情況下談屯墾,無異紙上談兵。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為斷言。
但以十七歲的少年,能草成這樣的大文字,雖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