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往往只是為自己居住的村子平整一條公路,整修一下村莊附近的河堤,維修一下防野獸的籬笆牆而已。
但當辛苦了一天之後,這些勞力每人都領到半袋糧食。
糧食?
白給?
所有領到糧食的人,以及他們的家小看著手中的口袋都感覺難以置信,這些淳樸的人從來沒有自己的勤勞也是一種商品的意識。
哪怕是有這種認識,他們也從沒想到隨便乾點什麼,就會有這麼多豐厚的報酬。
要知道不管是修路或者是修河堤,這歸根到底還是方便了移民自己,在民國時,這些根本就不是徭役,而是舉手之勞。
但沒想到,在蘭芳大公國,這樣的工作就能被稱為是“徭役”,而且還給糧食。
給糧食的“徭役”還是“徭役”嗎?
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355 新移民
半個月之後,泗水附近的居民工作一天之後如果選擇要小麥的話,那麼就會直接領到麵粉。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一個麵粉廠終於落成,併成功投產。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本來是一個惠民之舉,但到了居民那裡卻成了“亂政”。
對於居住在民國北方的華人來說,小麥不僅僅是供應人吃的麵粉,同時也是飼養家禽家畜的飼料。如果到了災荒時節,甚至麩皮篩糠都是人的食物,根本不存在浪費一說。
呃……這個描述不準確。
民國時期的華人食譜,主要是由玉米、紅薯、土豆等雜糧組成,麵粉還真不多,哪怕是地主家,也不可能天天吃麵粉,每年除了年節以及農忙時期,也多是以雜糧為主的。
生活在民國真的不幸福,除了天災,還有更多的**,在中華大地上,除了那些官僚買辦,普通人還真是沒什麼好日子。
真應了那句話: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向蘭芳大公國這樣,連“賑災糧”都是細糧的政府,別說在民國,在整個亞洲都算是獨一份。
如果這個訊息傳回民國,單單是這一點,恐怕就會吸引大半個民國的華人移民蘭芳大公國,哪怕是那些中小地主也會變賣家產舉家搬遷。
民國此時的地主,要說沒有強取豪奪那肯定是扯淡,但更多的地主靠的是勤勞踏實,才能置辦下一份家業,到了農忙時期,連地主都是要下地幹活的。
而勤勞踏實的人,哪怕是到了蘭芳大公國,也一樣會憑藉雙手置辦下一份家業。
成功的人自然有成功的道理,並不一定都是如影視作品中描寫的一樣沒有絲毫可取之處。
在以工代賑開始半個月之後,負責發放物資的民政官員發現那些幹活的華人營養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很多人還是有氣無力、弱不禁風的樣子。
沒道理啊?
雖然這些華人來到蘭芳大公國的時候普遍營養不良,但經過半個多月的休養生息,每天吃得飽睡的香,就算是一時半會長不了多少肉,最起碼精神狀態應該明顯改善,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仔細詢問了之後,民政官員得到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這些華人雖然領到了足夠的糧食,但他們不捨得吃,除了女人和孩子能吃個半飽,這些成年人對於物質的要求極低,只要餓不死就行。
那怎麼行?
問題反饋給內閣之後,內閣馬上做出決定,糧食還是繼續給,想要小麥給小麥,想要大米給大米,想要麵粉給麵粉。同時工地上開始做飯,每天隨便吃。
哪怕是隨便吃,這些成年人還是不捨得吃,他們寧願把做好的飯菜帶回家,也不願意自己混個肚兒圓。
於是內閣再次做出決定,工地上的飯菜不準帶回家。
這一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