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戶者糜不竭力為之”、“世事變遷風馳電掣,唯儲蓄足以抵之也。本行辦理儲蓄縝密周到,人所共曉,如有餘款快來儲蓄”等關於宣傳銀行存款業務的廣告語。

“發行鈔票那一塊兒,利潤更厚,也不能鬆了。”傅孝文滿意地點了點頭,接著說道,“還有經營匯兌和證券業務,都要同等看待。”

“我明白。”牛敬業答道,“您就放心吧。”

近代銀行作為專門從事金融業務的盈利機構,經營的金融產品沒有後世那麼多種多樣,這一時期的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發行鈔票、存放款、匯兌和買賣證券等,併為客戶有償提供各種金融服務。而發行鈔票和吸收存款是近代銀行籌措資金的重要手段,其中發行鈔票要比吸收存款更為有利可圖,是銀行最有收益的業務。因為銀行吸收存款需要向客戶支付利息,而發行鈔票則可以省卻利息支出,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銀行發行鈔票,既擴大了營運資金,賺取了高額利潤,又可以樹立更廣泛的信用,鞏固自身的地位。;

相比於發行鈔票,吸收存款則是銀行的主要負債業務,是銀行憑自己的信用吸收閒散的社會資金。銀行各項業務的開展其實完全依賴於資本的多少,實際主要是依賴吸收存款等方式籌集的資本。尤其是銀行經營放款業務的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它所能夠吸收到的存款,然後透過低利存入,高利貸出,銀行就可以從中得到利潤,因此吸收存款的多少直接關係到銀行盈利的多少。

經營匯兌和證券業務也是這個時代的銀行重要的業務。隨著近代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地之間的商業聯絡越來越緊密,但是當時中國的幣制異常複雜,各地所用通貨有很大的不同,商人持本地貨幣到異地後,必須先兌換成異地貨幣才能使用,給往來貿易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外國商人對此尤其感到頭痛,因此中國的金融界很早便開始了匯兌業務的經營,這樣商人們可以免除運送現金的風險和異域交易的兌換之苦,錢莊票號還可以賺取匯水(匯費),而真正銀行的出現,則使這項傳統業務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對於楊朔銘要求將錢莊改組成銀行,傅孝文一開始並不是完全贊同,因為這當中會面臨諸多技術方面的問題,但現在,他已經明白,那個年輕的後輩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

“那個姓盧的女人的身份,查明白了沒有?”傅孝文轉頭向牛敬業問道。

“查清楚了,她是盧氏廣利財團的人,在海外華商之中有相當的實力。”牛敬業說道。

“盧氏廣利財團?”傅孝文的臉色顯得有些陰沉,“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

“據伍家那裡提供的情報,他們盧家,當年也是行商。”牛敬業恭敬地答道,“盧家當年在廣州十三行裡排名第二,僅次於伍家,位在潘家之前呢。”

“我想起來了她應該是盧茂官‘廣利行’的後人”傅孝文心中一驚,說道,“他們竟然也會想到去找他?”

“十三行”的名稱在大清朝的歲月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含義。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十三行的海外絲綢之路貿易有著很大的關係,其中還牽連了英國、法國、美國、瑞典等國家港口對中國的“堪輿”,甚至形成了一場世界性的金融大戰。當時的清朝每年40的稅收都是從這個“天子南庫”裡提取的,幾乎是清朝的國庫的二分之一。當時廣州港口“珠江內外,檣桅林立,彩旗飛揚,熙熙攘攘,一包包綾羅綢緞、茶葉、陶瓷堆積如山,來往交易的有丹麥、瑞典、荷蘭、巴西、俄羅斯、葡萄牙數十個家”。這些貿易財富,也是讓清朝皇帝手腳哆嗦“眼紅”的稅收和貢賦,而到了乾隆年間,則逐漸形成了海上絲綢貿易的十三行。

廣州十三行是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和清朝對外貿易政策的特殊產物,但得不到應有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