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於1944年5月12至13日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這就是又一次有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楊朔銘因忙於對蘇作戰沒有參加。會上羅斯福和丘吉爾一致同意:下一個進攻目標是法國而不是地中海,兩國在北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平均分配人力和物力資源;並決定恢復兩國已於1942年6月開始的、關於研製原子彈的絕密會議。

在會議結束時的記者招待會上。羅斯福提出了無條件投降的準則。卡薩布蘭卡會議的一個主要戰略問題是:英美法軍隊已從東西兩面對突尼西亞的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形成夾擊之勢(雖然還不能說勝利在望),在擊潰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之後,下一步幹什麼?

現在,這個問題隨著英國的淪陷,已經不存在了。

羅斯福和丘吉爾都沒有想到過,戰局會這麼快的急轉直下。

在會議討論期間,丘吉爾和英國參謀長們當時還極力主張在擊敗隆美爾之後,擴大地中海戰場,對西西里、科西嘉、撒丁、多德卡尼斯群島以及義大利、希臘沿海進行一系列牽制性進攻,打擊義大利。使其退出戰爭,援救土耳其,迫使德軍和蘇軍分散兵力。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則主張橫渡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作戰,但羅斯福本人也傾向於擴大地中海戰事,完全控制這一地區。

經過反覆討論。5月13日,羅斯福和丘吉爾以及兩國參謀長們舉行了最後一次全體會議。會上。參謀長們向他倆遞交了關於“1944年作戰方針”的最後報告,其主要內容為:“同盟國的物資仍必須首先用於擊敗德國潛艇。必須儘量向英國運輸供應品,以便支援英隊。在歐洲戰場的軍事行動將按照下列目標進行,即在1944年內,使用同盟國可能用於對德作戰的一切兵力,擊敗德國。採取攻勢的主要作戰方針為:地中海方面:攻佔西西里島,目的是使地中海的交通線更為安全。減輕德軍對英國前線的壓力。加強對義大利的壓力。聯合王國方面:對德國進行最猛烈的空中攻勢,以打擊德國的作戰努力。在太平洋及遠東方面的軍事行動將繼續進行,其目的為維持對日本的壓力,並能在一旦德國戰敗時,立即對日本發動全面攻勢……”

卡薩布蘭卡會議期間,英美還調整解決了吉羅和戴高樂的分歧。對於法國的各派政治力量,英美兩國持不同的態度。戴高樂及其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一直受到英國的支援,而美國對他長期抱有成見,敬而遠之。在戴高樂看來,美國決策人的這種立場是抱有明顯的帝國主義目的,他們想趁法蘭西帝國之危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取而代之。到卡薩布蘭卡會議開幕時,雖然法國本土和法屬北非的政治形勢己發生巨大的變化,而美國政府已決定同戴高樂打交道,並準備以軍事援助作為手段來迫使戴高樂服從美國的意志。關於這一點艾森豪威爾將軍作了有力的證明。但現在,這一切的計劃,隨著英國的淪陷,都已經成了泡影。

羅斯福當然明白,英國本土的失陷,對美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六百零二)各自的算盤

羅斯福也明白,不久前還在下院演講中慷慨激昂的發誓要與英國本土共存亡的丘吉爾急急忙忙的從英國趕往華盛頓,目的是什麼。

“只有完全摧毀德國、蘇聯、日本和義大利的戰爭威力,世界和平才能到來……摧毀德國、蘇聯、日本和義大利的戰爭威力,就是說要它們無條件投降。”

“那將意味著合理地保障未來的世界和平。這並不是說要消滅德國、蘇聯、義大利和日本的人民,而只是說要消滅這些國家的以征服和鎮壓他國人民為基礎的哲學……”

現在的羅斯福才感到,自己當初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說的這番話,有些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