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的運動。這樣一來,大批在革命最艱難的創業時期遠離鬥爭袖手旁觀的工人和職員,紛紛湧進了黨內,而那些忠實幹革命理想的老黨員,卻因處於這些無進取心的新黨員之中而變得十分孤立。接著,在1924年1936年期間,斯大林又多次開展清黨運動。清洗中,許多有思想,並經過戰爭考驗的黨員,在斯大林政治路線的迫害下,被宣佈為不可靠的人,失去了黨證,而他們的位置,也被一些新入黨的官僚分子取而代之。這些人為了換取物質享受和撈到晉升的機舍,甘願俯首帖耳,時刻準備執行上司下達的任何命令。”
“尤其是這一次的粉碎反對派之後接踵而來的那次清洗,大大地削弱了黨的生命力。黨內出現的分歧,都是靠國家政治保安總局採取武力手段進行討伐,而不是象列寧生前那樣,透過討論和投票的方式來解決。任何一個黨員,稍有違拗領導的表現,就足以使自己失去黨證並被解僱。這時,黨員的主要優點應是服從黨委,而不象列寧生前那樣,是忠於黨綱。在列寧領導下,布林什維克黨是一個生氣勃勃、思想活躍的黨,可現在則逐步蛻變成了一臺冷酷的機器,完全失去了活躍國內政治生活的作用。”
小說騎士
(四百零八)暴虐的“紅沙皇”
“誠然,斯大林進行了一系列大清洗,但在1934年以前黨內畢竟還有不少老布林什維克,斯大林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還離不開他們。""。。這些人員雖然不能投身到政治生活之中,卻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和國防建設。可到了現在,連這些人也要被當作‘絆腳石’而踢開了,因為斯大林容不下這些看穿了他的政治野心並始終不忘列寧和託格茨基的人。”
“為了擺脫這些人,斯大林於1935年藉口審查和換髮黨證,又組織了一次清洗。這次清洗明目張膽而又厚顏無恥地將矛頭直指老黨員。於是,各級黨委的領導權紛紛落入那些不久前才入黨的新毛頭手中,這些人大多數是中央委員會里的小職員,剛出來就掌實權。就連龐大的國家政治保安總局的黨委工作。在1934年也是由一個年僅二十五歲,入黨才一年多的巴拉揚負責。可就是這個巴拉揚,在莫斯科捷爾任斯基區成立了一個清黨委員會,把許多革命前坐過牢的老資格布林什維克從黨內踢了出去。”
“接著,斯大林又邁出了另一步。他在1935年5月宣佈解散老布林什維克協會。這個協會的成員都是老黨員。他們在沙皇制度統治下積極開展過地下革命鬥爭,號召工人階級起來革命。列寧把這批老戰士叫做‘金礦’。廣大黨員對他們無比崇敬和熱愛,將他們稱為‘黨的良心’。老布林什維克協會擁有一個出版社和附屬於出版社的印刷廠。這個廠裡印發各種馬克思著作,以及協會成員們為再現布林什維克建黨鬥爭的往事而寫的回憶錄。由於這些書大多是列寧在世時出版的,自然就沒有提到斯大林的名字,而是整章整篇地回憶其他傑出的布林什維克的革命活動。正因為這一點,斯大林對這些布林什維克黨的老戰士恨之入骨。要知道。他們的回憶錄從根本上戳穿了許多按斯大林授意而杜撰出來的斯大林傳記。斯大林認為。要達到獨裁**。就必須改寫和美化自己的歷史。”
“看到斯大林的‘理論家’如何肆無忌憚地篡改歷史事件,臆造無稽之談,甚至明目張膽地直接偽造,替斯大林炮製出蠱惑人心的傳記,看到‘理論家’們如何將這種假貨奉獻給列寧的這位‘最親密的戰友’,老布林什維克協會的成員們真是義憤填膺。他們親眼目睹列寧時期出版的黨史書籍被封禁,被一批肉麻的歌頌斯大林並汙衊其他革命家的新書所代替,儘管那些革命家才是黨的名副其實的真正領袖人物。”
“隨著時光的流逝,斯大林的權力慾變得越來越不可遏制。到後來,上一批新黨史書籍已不能令他滿意,被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