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經驗的溝通,消除意義障礙,建立新的認識。“意義溝通”需要藉助於同化和順應的過程。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發生認識論”中指出,同化和順應是個體認知結構形成和發展的心理機制。同化是指個體在與環境的互動作用中,把新的經驗吸收到個體事先存在的認知結構中,以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在同化過程的同時,還存在著順應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改善舊有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的新變化。“意義溝通”的同時會出現“情感溝通”。個體總是帶著一定的情感傾向去與新事物發生作用,當新事物與原有情感體驗不一致時,原有情感會成為個體接受新經驗的障礙。只有透過情感學習,使個體消除情感障礙,產生情感溝通,才能接受新經驗,建構新的經驗體系。傳統上心理學家一直把情緒學習看成是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個人對愉快或痛苦刺激的親身體驗而產生的。班杜拉則認為情緒學習也可以在替代經驗的基礎上,即透過對他人情緒體驗的觀察而產生。而情緒反應一旦深刻、持久、穩定,便能消除原有的不一致的情感障礙,實現情感溝通。

中產階層認同的建構與重構(3)

認同的執行機制是透過行為趨同來實現的。行為方式往往是透過具體的榜樣,即一定的正規化來體現的。個體在“意義溝通”和“情感溝通”的基礎上,逐步獲得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並以與一定的具體情境相適應的行為方式體現出來。

認同的反饋機制是透過體驗整合來建構的。體驗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帶有獨特色調的知覺和意識,是心理的一種主觀成分。所謂體驗整合,是指個體透過接受反饋資訊,進一步消除意義和情感障礙,實現新舊經驗和知、情、行的一體化過程。

透過對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認同的心理過程其實就是個體對於外界賦予的各種資訊的感受、選擇、吸納的過程。這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個體對於“誰是中產階層?”和“我是中產階層嗎?”的判斷,首先是基於自身的一種主觀感受,同時,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互動的過程中以及與外界資訊的交流過程中,個體不斷地在分析與調整著自己對中產階層的看法與觀念。最後,經過自己的情感體驗,整合出一套有系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觀點,於是便形成了中產階層的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

中國中產階層的認同侷限與重構

作為意識層面的認同,對中產階層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的中產階層是否可以健康順利地發展下去,是否可以擔當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有賴於在社會大眾中形成一種中產階層意識,這樣才能使一個階層真正具有凝聚力,也才會讓中產階層群體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

然而,就目前城市中產階層的認同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侷限。

首先,在對“中產階層”這個概念的理解上,就存在著很大分歧。一個極端是,部分人把“中產階層”等同於社會上為數不多的有錢人,由於這些有錢人大多透過不法手段獲取財富,因此“中產階層”不免被蒙上了一層貶義色彩,有人甚至明確地說“中國沒有中產階層,只有腐敗分子”。另一個極端是,部分人把“中產階層”等同於生活溫飽的一族,認為“現在都是中產階層了”,原因是:“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有吃有穿。”而更多的人對“中產階層”的認識是雷同的,幾乎就是媒體宣傳的翻版。由此,筆者認為,當前中國人對“中產階層”的理解主要是外界資訊的輸入,很少有人在真正思考“中產階層”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次,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