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機制與工人階層的地位變遷》,轉載自《中國農村研究網》,文章來源://�ccrs�org�cn/big/zxqdshfcjz�htm。作用機制非常複雜,它的不同形態與組合形式對中產階層產生不同的影響。

人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傳統體制下的社會分層機制是國家透過政治與行政的手段建立起來的。它規定了社會結構中不同位置上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與社會資源的關係,從而規定了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形成了新的身份等級制。1978年開始,中國開始了針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體制改革。經濟、政治和社會變革已經使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國家權力的運用更加透明、公開與規範,社會的法治化水平提高,社會更加開放。並且,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帶來一系列次級制度的變化。過去以國家權力為決定作用的社會分層機制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這主要表現在市場化因素對人們地位的影響在不斷擴大。許多研究都發現,原來評價與衡量一個人的地位的身份標準越來越不重要了,經濟收入與財富的標準在人們心目中的認同度越來越高。

然而,中國的改革遵循的是漸進式改革的道路,傳統體制中的某些制度與做法尚未被真正觸動。在這個特定的階段,社會分層機制也帶有轉型期社會的基本特徵:雙元性與混合性。也就是說,在社會轉型期,權力型的社會分層機制與市場化的社會分層機制二者並存,並且相互影響與滲透。據此,我們認為,當代中國社會分層機制是“權力—市場混合機制”。李亞雄,同前引書。

由此可見,中產階層的產生既不是單純的權力因素,也不是單純的市場因素,而是“權力—市場混合機制”的作用。在轉型期,儘管引入了市場改革,但是這種市場改革並不徹底,並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權力因素和市場因素共同作用於中產階層的地位形成。一方面,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透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來調配資源,使得人們活動的自由度大大提升。有能力的人很快就憑藉自己的才幹、精明與努力,為自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在權力機制的作用下,新富的人們仍舊要聽命於當地政府,企業不免也會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預。因此,新興的中產階層成員,如果想要使自己向上流社會繼續邁進,無不會考慮與政府搞好關係。這也是導致政府官員腐敗滋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2�中產階層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

認同在本質上是一種趨同的過程,中產階層認同是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趨同,這是一種思想上和行為上的趨同。認同在結構上有賴於兩個子系統的建構,即認同的動機系統與行為系統的建構。所謂動機系統就是思想趨同,思想趨同是認知與情感的一致與共鳴。思想趨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城市中產階層對他們是否屬於中產階層群體,他們的階層歸宿感的認識,這是一種意義溝通;二是城市中產階層在意義溝通的基礎上消除情感障礙,賦予這種認識以情感,取得情感溝通。所謂行為系統就是行為趨同。個體透過學習,獲得與認識和情感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從而建構行為的執行機制。同時,個體又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個體還要在積極回收反饋資訊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並將認識、情感和行為整合成一體,形成統一的一體化的認同結構,這一過程便是體驗整合。

由此可見,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分為思想趨同、行為趨同和體驗整合三個環節,對應著認同行為的啟動機制、執行機制與反饋機制,從而建立認同的形成機制。這一過程可用圖1…1來表示。 參見中國人民大學何匯江博士論文《城市貧困人口的認同研究》,2003年5月。

圖1…1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

認同的啟動機制是透過“意義溝通”和“情感溝通”來完成的。“意義溝通”是與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