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傷亡二三十人。”
孫連仲聽了,也不進城了,當即率部由雲萬山折向襄陽西南30裡的隆中宿營了。
黃琪翔在谷城得到襄陽方面之敵已向南漳“逃跑”的訊息,急命第124師佈置城防,固守南漳。6月3日,日軍對南漳進行攻擊,猛撲競日,最終沒有拿下南漳。第二日,沒有繼續進攻,竟然自動撤離。同一日,日軍攻佔宜城。這股日軍轉向荊門方向而去,於是戰局轉移到了荊門當陽地區。至此,第22集團軍在這次會戰中的作戰任務宣告結束。由於作戰重心南移,第五戰區右翼方面,所有大洪山外翼、襄花公路正面及信陽外圍,逐漸恢復作戰前的態勢。
這次襄陽城失而復得,第122師師長王志遠可以說責任不大,相比其他逃跑將領來說,相反倒是作戰有功。9月初,蔣介石追究襄陽失守的責任,誰知竟然將他撤職處分,其他敗將、逃兵則無人受到追究。
戰局轉移到荊當地區後,情況卻日趨惡化。對日軍進攻襄樊,第五戰區長官部早有估計,並一向認為這是日軍攻略鄂北地區的必要步驟;而對於日軍攻擊襄陽後竟轉向南漳,進而直趨當陽,則大大出乎預料之外。
當日軍向荊當進擊時,第五戰區長官部以為摸清了鬼子的“新企圖”,大為感嘆:“不是我們不行,而是鬼子太狡猾。”面對日軍華中派遣軍高層中那些高手“黑”人,第五戰區來了個“瞎子算卦,兩頭堵”式的亡羊補牢。
為了牽制日軍行動,長官部立即命令第75軍由樊城渡河尾追敵人,第30軍隨第75軍跟進:命令湯恩伯率第13、29、85、92等四個軍,由襄陽附近渡河,沿襄沙公路向南急進,馳援荊當。南漳日軍正沿荊山東麓山間道路向當陽前進。右兵團漢水西岸守軍為第33集團軍及第55軍,由於張自忠陣亡,士氣低沉,眼看側背受到威脅,防線大亂,紛紛向荊門西北山區撤退。至此,鍾祥南北的漢水西岸河防盡空。於是,東岸日軍蜂擁渡河,直進荊門一帶地區,漢宜公路正面日軍主力也準備渡河。戰局更加危急了。
當右兵團被打散之時,重慶統帥部急令政治部部長陳誠前往湖北宜昌指揮江防作戰,繼而下達調整第五戰區兵團部署的命令:第五戰區重新劃分為左右兩個兵團,同歸李宗仁統一指揮。右翼兵團長以政治部部長陳誠擔任,指揮江防軍及第九戰區轉用部隊(原洞庭湖曬北地區部隊),負責沙宜地區之作戰。左翼兵團長由李宗仁兼任,指揮第五戰區所轄部隊,並儘可能抽派有力部隊協力沙宜地區之作戰。左、右兩兵團作戰地境為歇馬河、馬良坪、洋坪、觀音寺、1日口、皂市、應城之線。
陳誠是蔣介石最親近的親信,雖然名義上歸李宗仁指揮,而實際上權力遠比李宗仁大得多,且在國民黨軍中以“鐵腕”著稱。在他的號令下,於是彭善第18軍部及宋肯堂第32軍、賀光謙第一補訓處,均開至宜昌及秭歸一帶佈防;同時,第九戰區轉用的霍揆彰第20集團軍、周福威第53軍、彭位仁第73軍,也先後進抵沙市以上的長江南岸佈防,準備戰鬥。
日軍到達荊當,並非嚇嚇中**隊,而是包含著一個更大的野心:要奪取宜昌城。
宜昌位於三峽東口北岸,號稱“‘川鄂咽喉”,為長江航運的一個轉運站,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雄踞長江上游,俯瞰江漢平原,人口眾多,物產豐富,西去十餘里的南津關,扼西陵峽的入口處,自此以西,南北兩岸均為崎嶇綿延的山嶺,江面狹窄,易守難攻;但宜昌郊區是綿亙的丘陵地帶,易攻難守。自武漢淪陷後,水路經宜昌去長沙,可以到達東南各省;陸路北去襄樊,可以到達河南、陝西。更為重要的是,它是陪部重慶的門戶,宜昌失,長江進擊重慶的水路洞開。
日軍意在宜昌,不僅李宗仁沒有猜透,就連重慶的統帥部也沒有預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