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反應太慢的人之外,幾乎所有人都閉上了嘴巴。
“直到蒼苔蔓過唇際,
將我倆的名字從世間拭去。”(untilthesshadreachedourlips,andcoveredupournames。)
“……”
這下滿場寂靜,針落可聞!
好吧,這首詩的情況比較複雜,不得不解釋一下。
原版叫做《idiedforbeauty》,直譯是《我為美麗而死》,余光中老先生則翻成《殉美》。(註釋1)
原作者名叫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這位高產的女詩人生於1830年,死於1886年。
她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一輩子未婚,而且25歲之後就把自己關在家裡過起了宅女……那個修女一般的生活。
艾米莉…狄金森這個名字對於賽里斯人有點陌生。但是美國文學界公認她是美利堅詩歌史上排名第二的大詩人,僅此《草葉集》的作者沃爾特…惠特曼。同時,她和惠特曼一樣,算得上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
狄金森女士一生寫了將近1800首詩歌,但是生前只發表了七首。其餘詩稿被她的堂妹捐贈給了哈佛大學檔案館,而這些詩歌直到她死後才得到世人的關注,陸續地出現在公眾面前。
所以這首詩確實已經寫出來了,但是1921年還沒有公開發表。
很明顯,我們的袁大師覺得這首詩太特麼適合自己了。
他也不顧了那麼多,拿過來把“beauty”改成“handsome”就寫在自己的“遺囑”裡面了。
於是就成了他的“老三篇”中的最後一首——《我為英俊而死》。
……………………………………
註釋1:慕容覺得余光中先生那個版本太過追求直譯了,所以自己翻了一下,見笑見笑。餘先生的譯本放在作品相關裡面。
第二百三十章 老三篇 完
本章副標題:吱——吱——吱!
…………………………………………
“中國現代文學是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起點的,這次運動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場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語言革命。
這場語言革命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整體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整個現代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白話文運動中,湧現出了一個又一個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的知識分子。他們從語言、韻律、表現方法等方面做出了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袁燕倏在中國現代文學詩歌史上有著無法取代甚至可以說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他的詩歌中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開創性的創作傾向無疑折服了很多讀者,可以說是現代中國文學中難得的財富。
袁燕倏又是一位極具語言天賦的詩人,他不但用中文創作詩歌,還使用了全世界主要語言,比如英、日、法、德。甚至印地語來寫作。因此他也是二十世紀現代詩的引領者,沒有之一。
他的朋友t…s…艾略特評價道,他的才華,無處安放。
他的朋友徐志摩說,我作詩是因為兩個人,一個是袁,一個是林。
而那個“林”卻說,袁燕倏不但教她作詩,而且還教她做人……
是了,她是他的第一位女弟子,時人戲稱為“袁門大師姐”。
袁燕倏本人曾經在講課時提到:詩歌是詩人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微茫的低聲細語。
這句話充分表明了袁燕倏的詩學概念,詩歌是內心深處真實想法的再現;詩歌是情緒飽和之後的產物;詩歌的創作應該是自由的,沒有約束的,不重雕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