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孟憲承沉吟了一下,這才點頭道:“鴻漸,你說得對。那麼你覺得這所技工學校該怎麼辦呢?”
我們的袁大師自然早就有了腹案,直接開口道:“伯洪,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正好讓你這位大教育家幫我參詳參詳……”
“這所學校有三個原則,那就是以工代賑,以工代學,以工代酬。”
這裡必須要說一下,他開這家技工學校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培養一批高階技術工人和初級工程師。實際上在這個時代,這兩者沒有什麼區別。
袁燕倏當然知道歷史已經證明,賽里斯要搞工業化就必須經過土地革命這一關。不過你叫他這麼一個高等華人挽起褲腿去和泥腿子們一起搞農業講習所,這像話嗎……
好吧,說心裡話他也不願意去吃這份苦頭。
那麼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為賽里斯未來的工業化培養一些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
簡而言之,如果說基層軍官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性有多大,那麼這些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對於工業化的重要性就有多大。
作為一個大魔都人,袁鴻漸同學自然知道在賽里斯地域歧視鏈條之中,怕老婆的大魔都和偷井蓋的大荷蘭、黑澀會的大東北也就是半斤八兩,處於最下游的地位,而且很容易被全國人民集火。
但是再瞧不上大魔都的賽里斯人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解放後大魔都為了支援全國建設輸送了大量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解放後到七十年代的整個計劃經濟時期,至少有幾十萬的大魔都人奔赴全國支援各地建設。(筆者注:為防爭議,這個數字就做模糊化處理了。但是根據慕容找到的資料,四十萬應該是有的。)
尤其是在1964年秋,**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大規模建設後方基地用以備戰,要求上海搬遷軍工、基礎工業342個專案,涉及458個工廠。
當然啦,全國一盤棋,既然作為賽里斯人這也是大魔都人們應盡的義務。
但是,這說明當時的中國多麼缺乏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我和胡佛先生商量之後,決定把一所慈善學校。所以招生的物件應該是無力繼續深造的初小(三年級)和高小(六年級)學生。這些學生不但免費施教而且食宿全免,一年還能發上幾套衣裳。當然啦,既然校方提供的條件這麼優厚,那麼這些學生的日常事宜,比如做飯、採買和清潔等等這類事情全都輪流承擔自行負責。校方只派人監督……”
“鴻漸,這可行嗎?”孟憲承忍不住問道,“而且這麼做學生會不會耽誤學業啊?”
袁大師理所當然地道:“這有什麼不可行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再者說你們教育學家不是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嗎。至於耽誤學業……如果他們去當學徒還不是要給師父師孃打雜、做飯、洗衣、帶孩子、倒洗腳水?”
他頓了頓道:“接下來說說以工代學。這所學校會開辦一家以上的校辦工廠,有了一定基礎的學生都要去工廠中工作……”
“鴻漸,你居然還要用童工?!”孟憲承忍不住用責怪的語氣大聲說道。
袁燕倏不以為然地擺手道:“嗨,伯洪你這話說的我可不愛聽。什麼童工不童工的,我們招收的又不是衣食無憂的大少爺。他們要不是進了我們的學校,還不是一樣要去種地和上工。況且實踐出真知嗎……”
“最後就是以工代酬了。學生畢業之後都必須去校方指定的工廠工作若干年之後,才能自行擇業。當然,在此期間他們工資都歸校方,酌情發給他們一些補貼就是了。如果不願意的話,那麼就要把這幾年的費用歸還校方。”
孟憲承頗有些意興闌珊地道:“鴻漸,我算是聽明白了,你這不就是學徒工嗎?這種事情,你還是另請高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