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在乎,他們還會在乎什麼?!他們已經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你到底想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對付魔鬼,我不會講任何客氣!”丹西繼續發洩著怨氣和怒火:“今後無論發生什麼事,希望陛下能站在正義的一方。”

“哦,是這樣。”費文終於聽出了弦外之音,

“我可以為了神聖的事業帶六萬弟兄去送死,作為上帝的奴僕,我也死而無憾!”丹西的口氣變得異常的強硬:“但是,如果陛下不賜給我上帝的祝福,不賦予我在中央走廊自由行動的權力,那麼,偉大的聖戰必敗無疑!”

“好吧!聖經有云,唯義士可得義土,你們放手去做該做的事情。”費文嘆口氣,神色複雜地看丹西一眼:“不過,假如有任何失手,東教廷會堅決否認參與此事,並對一切後果概不負責。”

詹魯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國家,四塞高壁,關隘眾多,易守難攻。

除了累斯頓河的一條支流──洗劍河穿越劍鞘峽谷,於棉鎮附近匯入累斯頓河,跟塞爾王國交界,成為詹魯盆地唯一的一條水路出口外,其餘的國境周沿皆為崇山峻嶺。

數不清的層巒疊嶂,如同一道道巍峨的天然城牆,把富饒而肥沃的詹魯盆地衛護在中間。

這樣一種地形,乃一把雙刃劍,好壞各半。

一方面,任何國家想入侵詹魯,都不得不面對無休止的要塞圍攻戰,必須攻克一座接一座的邊境重鎮,打穿重重關隘,奪佔道道險阻,然後方能殺入詹魯盆地,給予該國以實質性的傷害。

另一方面,山巒阻絕了交通,致使路費昂貴,運輸成本很高,令該地區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往受到了很大影響。

層層疊疊的青峰綠坡,在給詹魯盆地披上一件極其堅固之盔甲的同時,也令其行動不便,經濟發展速度不及其他國家。

歷代詹魯國王為了加強內外部聯絡,為了方便本國用兵走廊,一直都在大力興建驛道商路,愣是劈開雄山,鑿出一條條山道,架設懸橋,把懸崖溝壑兩端連為一體。

經過數百年的開發,才最終形成了蜘蛛網一般交錯縱橫的山路體系,將全國連結成一個統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實體。

不過,盆地除了對經濟發展帶來的不便外,還在人的精神方面深深刻下了自己的烙印。

盆地內富饒的平原區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物產,令人溺於逸樂,安土重遷;周圍的層層天然屏障,對國土形成了堅強的保護,一旦出征失敗,還可以馬上縮回堡壘要塞,容易讓人產生封關自保、閉門守成的想法;在思想上,盆地之人的開拓創新精神相對缺乏,容易偏安一隅,不思進取。這些觀念積澱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又被人們稱為“盆地意識”。

或許,與盆地民族對比最為鮮明的就是海島民族了。生活在島上的民族處於一種開放式的環境之中,他們不可能像盆地民族那樣具有可以逃避的天然庇護所,生活環境造成了他們必須防禦來自海上任一方向的攻擊,對他們來說,全方位的迎戰和進攻便是最好的防守,因而他們更為積極開放,敢於出外探索。

這也是為什麼,東西大陸的兩大島國,魚桑島國和布魯斯王國都極富侵略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文明的發展和道路橋樑體系的完善,隨著詹魯統一後對中央走廊的不斷用兵,詹魯與走廊他國的經濟文化交往也在日益加強,貿易交流也在不斷深化,盆地也正在日益融入一個更大的經濟文化體之中。

不過,歷代先民長期形成的文化心理,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民眾的精神世界。

詹魯盆地中,絕大部分人口聚居於聚寶盆的底部,即以荊棘堡為中心的富饒平原區,只有少數人生活在國境四沿的山地,這些人,被詹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