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1899年2月至1901年底,後來成為美國第31任總統的胡佛在中國生活了近3年,這3年是他人生的創業階段,他在中國發跡並積累了大量資本,為今後步入政壇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離開中國10餘年後,胡佛撰寫了回憶錄,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當年在中國的經歷,同時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讚美和崇敬。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都處在一種競爭狀態,為了維續生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這樣看來,低調的生活狀態可以在成功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也許這就是孔夫子被人尊稱為“聖人”的原因。
謙遜是終生受益的美德。一個懂得謙遜的人是一個真正懂得積蓄力量的人,謙遜能夠避免給別人造成太張揚的印象,這樣的印象恰好能夠使人在生活、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與能力,最後達到成功。
有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對他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還有的人用錢求取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最後,方仲永變成了一個平凡的人。
方仲永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但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當他獲得一些成績的時候,是身邊的讚許讓他膨脹起來,盲目地抬高自己,迷失了自我,心中總有一份驕傲,最後卻變成一個平凡人。
如此可見,韜光養晦不只是一種生存策略,更是一種美德。一個甘願處於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援,最終往往淪落到卑微的地步。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謙遜對一個人很重要。
孫叔敖成為楚國高官,全國上上下下的吏民全都來道賀。但唯有一個老者,穿著粗布衣,戴著白色帽子,最後來到孫府。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不是前來祝賀,而是弔問的。孫叔敖並沒有怪罪他,反而非常禮貌地出去見他,對他說:“楚王不知道我無德無才,是個不肖之徒,讓我擔長官,使吏民都來道賀,而先生獨來弔問,難道有什麼說法嗎?”老者說:“當然有說法。身份已經很高貴但對人態度驕橫的,百姓會除掉他;官位已經很尊貴但擅攬大權的,國君厭惡他;俸祿已經很豐厚但還不知足的,是不能長久下去的。”孫叔敖再次拜謝說:“敬受命,希望能聽到閣下更多的教誨。”老者說:“官位越高而越應該沒有架子,官職越大而越應該小心,俸祿越豐厚越應該謹慎地不敢多取。你能嚴謹地遵守這三條,足可以使楚國大治了。”孫叔敖無意之中獲得了三條寶貴的建議,從此後,他謙恭待人,嚴於律己。
韜光養晦,勵精圖治(2)
孫叔敖做到了韜光養晦,隱藏自己的光芒,把自己放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這就是一種優秀的策略,孫叔敖與老者溝通時,並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國高官,謙卑地接待了老者並接受了老者的建議。
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社會在進步,迫使我們不能總用一種恆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