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任大學阿爾德曼囹書館的顧問,1960 年任巴爾奇教席的美國文學講師。此後,夏洛茨維爾幾乎成了他的家鄉,和牛津一樣。

這一切活動——教學生、坐辦公室、騎馬和飲酒的同時,他堅持寫作。

有時挺來興,更多時間靠意志。但他仍繼續創作,先在弗吉尼亞,後來在牛津整整一個夏天。8 月,旅遊者好奇地在前院東張西望時,他萌生在弗吉尼亞置屋的念頭。聖誕節在夏洛茨維爾同家人一起,“同凱瑟克和法明頓兩個俱樂部成員一起騎馬打獵”。回牛津不久,創作步調加快,1 月下旬已完成初稿,寫信給蘭登書屋說,還需要“大約一個月時間謄清”,才能把手稿寄去或親自帶去給他們。

最後兩個階段所花的時間比預期要長:3 月9 日才完成打字稿,7 月才出清樣。

薩克斯·克明斯於1958 年7 月17 日去世。現在由阿爾伯·歐斯金同福克納聯絡。

由於《大宅》是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編輯工作特別複雜而費時間,找來了詹姆斯。

梅里韋瑟幫忙。福克納曾想在新書中作些小小的調整,待《村子》和《小鎮》再版時按《大宅》統一。但是一經提醒,他同意按自然順序,即《大宅》照《村子》《小鎮》統一,小出入置之不理,因為“‘現象’同‘真情’畢竟不盡相同”,有不容忽視的出入時,則改《大宅》。

一本接一本寫下來,福克納總是需要相信最後寫成的一本是最好的,向成功夢靠近了一步,即向“精美絕倫的甕或形體靠近了一步”。在藝術中,和別處一樣,他對祖先尊重甚至敬畏,對後繼者暗暗同情,這裡的後繼者是指《大宅》。他之所以堅持把《大宅》放在首位,除了這一點外,還有特殊原因。寫完一部書後,他從來沒有好受過:才有舒閒、高興和完成之感,卻已襲來空虛、無目的和新的失敗感。

近幾年來,寫《寓言》和《小鎮》時,每次結束都像是最後的告別。《大宅》寫畢,他走到了“計劃創作”的盡頭。

他願意並需要感覺到即將失去的那一部分自己是值得失去的,不是因為厭倦而不明不白地失去了它。但是,他知道《村子》比較接近他寫三部曲的理想,也知道作為小說,《村子》更好些。最後他鼓起勇氣接受現實而得體的排列,承認《村子》最佳。

《大宅》和《小鎮》一樣質量不均勻,也吃虧於寫作曠日持久,厭倦的心情日甚一日。它也暴露出構思人的意圖和寫作人的意圖之間的矛盾。福克納越往下寫,越把它寫成不僅是靳諾普斯傳奇的高潮,也是他那個王國的翻版。它把許多場景和人物集合在一起:我們隨著蒙哥馬利·沃德·斯諾普斯重訪麗芭小姐的妓院——《聖殿》中的重要背景。透過弗萊姆的一筆交易,我們對本吉·康普生之死和傑生·康普生的投資有進一步瞭解。《大宅》和《村子》、《小鎮》一樣,一半寫進步一半像年表:也和它們一樣洋洋大觀:

用不同的人來敘述,頻繁地變換角度;用舊材料,包括已經出版的故事如《民治》《上帝的屋頂板》和未出版的《以豬為抵押》;人物表中有大量熟悉的名字,也有新的名字。

小說的前半部分重溫《村子》中的一件大事——明克·斯諾普斯殺死休斯頓。

後來,明克蹲帕奇曼監獄,帕奇曼監獄是《野棕櫚》的重要背景。明克在獄中策劃刑滿釋放後進行復仇。他深信是弗萊姆出賣了他,盼著有一天殺死這個親戚。小說將結束時,他實現了計劃。此時,我們已把明克復仇的決心同弗萊姆求發跡的決心相聯絡。一場兇殺已是期待中事,因此覺得它幾乎像是反高潮。出乎意外的倒是拉克利夫、林達·斯諾普斯和加文·斯蒂文斯在兇殺中起的作用;從策劃到實現之間的其他發展,包括作者製造的對明克的同情,也是出乎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