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掌控好一個國家!”

魏源在這句頗具師長韻味兒的話之後。又繼續地點撥著林海豐。對一個時代的評價。不能只聽一個方面之言。唐甄畢竟是一個被大清罷了官的人。難免在他的書裡會有偏頗。所以。要想真正地瞭解當年。就要更多地看看與其自身毫無瓜葛的那些西洋人的記載。

從明萬曆開始。一直到崇禎年間。在中國生活了二十三年之

葡萄牙耶穌會士曾德昭。於崇禎九年返回故國的時候。曾途上完成了他的大作《大中國志》。在的書中。那個時候的明朝。不僅是“相當的富裕繁榮”。還“在各方面都令人讚歎”。

不過。到了一百多年後。在乾隆年間的西洋人眼裡。中國又成了什麼樣子?經過了“康乾盛世”的“勵精圖治”和“文治武功”之後。中國的老百姓真的就富的一個個都流了油了嗎?

為記的當年的英吉利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曾經是這樣的記載。他所看到的大清國。沿途到處都是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蕪了的建築。大多數大清國人過著的。都是絕對低水準的貧窮生活。“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褸甚至**……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在大清這個“半野蠻的”帝國統治下。在最為鄙的暴政之下。人們始終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從而造就了整整一國的“膽怯骯髒。並且殘酷”的古怪人類。

假如這些還說明不了問題。那咱們就再看看乾隆年間的大清**隊。英吉利有一份報紙叫《愛丁堡評》。他們的撰文中曾經提到。雖然“乾隆可汗”曾指示“俟該貢使到時。必須整列隊伍。以肅觀瞻”。但是。當那個英吉利的馬戛爾尼使團抵達的時候。他們還是發現。原來。大清國的正規軍簡直就與一群叫化子毫無區別。

陸上的軍隊如此。海上呢?馬嘎爾尼使團來訪大清的時候。距離當年的鄭和寶船出海。早已過去了近四百年之久。就是距離萬曆年間明軍五百艘水師戰艦。即能殲滅日本水師四百五十艘戰船於露梁的海戰過去了近兩百年。距離明朝水師五度擊敗荷蘭。確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也已經一百五十餘年之久。

即便如此。當年來訪的英國使團還是“驚奇的發現中國的帆船很不結實。由於船隻吃水淺。無法抵禦大風的襲擊”。他們由此的出的判斷是。“中國船的構造根本不適應航海”。

中國曾經令人驕傲的航海技術。居然在康乾的盛世當中。已經衰落到了被人看不起和加以恥笑的地步了……

當然。馬戛爾尼就此斷言。所謂大清國的軍隊。根本就是不堪一擊。事實也證明了這點。他的斷言真是沒錯。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挑戰時。大清的軍隊。絕對是毫無招架之力!

“這就是中國人。昔日他們還是人類無與倫比的精英。今天已降為人類學研究的奇物了。”

聽到在《愛丁堡評論》上曾經公然寫出的這番話。既叫人心酸。卻又無奈。

“所以。康熙不過就是趕上了好運氣而已。大亂之後的大治。再加上老天爺的垂憐。康熙沒有遇上崇禎時期那一個接一個的災荒。”

魏源看看聽的已經入了迷的林海豐。繼續著他的講述。

世也好。聖明也罷。都不是依靠吹打才鼓譟出來的。

乾稱不上是盛世。也稱不上聖明。歷來政風的好壞。都是關係到一個朝代興亡的大事。絕對馬虎不的半分。但大清朝並非如此。他們對朝中上下的政風。從來都是不大重視。更難有心思去真心地想方設法保持朝中官員的廉潔和勤政。無論康熙還是乾隆。在這一點上。其實都是一樣。至於接下來的幾代。那就更是不的。

我這樣的說。一定會有人大罵我瘋狂。還有人要為皇帝們抱屈。當然。他們也有他們的理由。來充分展示皇帝的極大聖明。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