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圍困在轉移不得的戰艦上,衝不上,逃不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被大火吞沒。眼看這場戰鬥是無法再繼續打下去了,陳友諒只好帶兵突圍。他剛衝出湖口,不料又遇伏兵攔截,陳友諒被一支飛箭射穿了頭顱,而一命歸天。
消滅了勢力最強、野心最大的陳友諒後,朱元璋又揮師東進,徵旗直指雄據東方、自稱“吳王”的張士誠。
張士誠本是個鹽販子,其手下也多是一些鹽販子、鹽丁、中小地主和部分貧苦農民。他們由於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壓迫凌辱,而趁元末大亂時聚眾起兵,作戰也十分勇敢。但其領導集團卻非常腐敗,自稱“吳王”的張士誠,胸無大志,只圖保住一塊地盤盡情地享樂。他終日不理政事,與一批地主文人談古論今,舞文弄墨。其屬下的將軍大臣也爭相修花園,玩古董,養戲班子,整日尋歡作樂,甚至打仗時還帶著舞女作伴解悶,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對於張士誠,朱元璋不急於一下子將他消滅掉,而是分三個階段對其圍攻:首先,攻蘇北和淮河下游地區;然後,取湖州、杭州;最後,南北夾擊,攻破平江。
朱元璋在圍攻張士誠的同時,派大將廖永安去滁州假意迎接小明王至應天,從瓜州(今江蘇六合東南)渡江時,廖乘機把船弄翻,使小明王溺死江中。這樣,又為以後的登基,掃清了一個絆腳石。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制服了浙江的方國珍,平定了福建的陳友定,又乘勝南進攻克了廣東、廣西。在實現了整個南部中國除四川、雲南外的統一後,不失時機地調集精銳部隊實施北伐,同元朝政權展開了最後的大決戰。
元朝政權雖然依靠地主武裝,於至正十九年(1359)攻陷了宋政權都城汴梁(今開封),後又拔掉了宋最後一個據點安豐(今安徽),把北方紅巾軍也鎮壓下去。但它的統治基礎,也在各支起義軍,特別是北方紅巾軍的沉重打擊下趨於瓦解。此時,它僅僅依靠幾支地主武裝支撐殘局,且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搖搖欲墜、不堪一擊了。
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北伐,大軍出發前,他親自制定了一個周密的作戰計劃:“先取山東,撤除大部的屏障;再回師河南,剪掉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如此一來,天下形勢為我所掌握,然後進兵大都,元朝勢孤援絕,可不戰而勝。”
北伐戰爭按照朱元璋的計劃順利實施了。當年十月,徐達就率軍推進到山東,平定了山東全境;繼而兵分兩路,又勝利進軍河南,所向披靡,元朝將領紛紛歸附。至第二年三四月間,北伐軍包圍元大都的戰略已告完成。
元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元順帝眼看援軍無望,孤城難守,慌忙帶后妃、太子北逃。八月,徐達率領大軍攻進大都,統治近百年的元朝政權宣告被推翻。明朝呼之即出。
圓了皇帝夢
雖然朱元璋從骨子裡就想登基做皇帝,但不好由自己提出來,好在有一批貼心的下屬早巳看出了他的心思。
早在七月間,在朱元璋興致勃勃地與熊鼎等文臣研究慶典雅樂時,李善長便率群臣上表,勸元璋即皇帝位。朱元璋認為時機尚不成熟,“一統之勢未成,四方之途尚便”,而沒有采納。到了十二月,在戰場上南北大局已定時,李善長又率文武百官奉表勸進。朱元璋自謙說:自己“功德淺薄,自愧弗如,還不足以當此造福萬民的皇帝重任”,而再一次推辭不就。第二天,李善長再率百官懇請,說道:“殿下謙讓之德,已經著於四方,感於神明。願為生民百姓的利益著想,答應群臣的要求。”朱元璋終於同意登基做皇帝了。
經過多日的準備,1368年正月,在北伐勝利攻克山東的凱歌聲中,40歲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歡呼聲中於應天城中的奉天殿內正式登上皇位,改國號為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