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為洪武,應天今為南京。至此,一個出身農家、橫笛牛背的牧童,經過奮鬥,終於成了我國曆史上繼劉邦之後的又一位出身布衣的開國君主。

凡事冷靜,是朱元璋成功的一大秘訣。越是打了勝仗,越是辦事順利,他的頭腦就越清醒,就越是能從中捕捉到可能發生的隱憂隱患。現在袞冕登極,實現了多年的願望,他自然處在極度的興奮當中,不過他很快就從激動的情緒中平靜下來。即位第二天,他就告訴身邊侍臣,說:“你們知道,創業之初是怎樣的困難,而不知道守成會更加困難。”第三天,在奉天殿內外大宴群臣時,他又專門講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說:“處天下者,當以天下為憂;處一國者,當以一國為憂;處一家者,當以一家為憂。身擔天下國家之重,不可頃刻忘卻警畏。”

朱元璋的成功印證了這樣的真理:成功決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積月累,辛勤勞動的結晶。世上有一個恆定的法則:你付出的越多,上帝給你的饋贈就越多;尤其是對於想獲得榮譽和成績的人來說,更是沒有什麼別的選擇,只有不懈地努力,不斷地學習,不停地付出,才能得到常人得不到的成就。

偉大的成功從來不是偶然的,它永遠屬於那些用一生的血汗乃至生命去拼搏的人。人們往往容易過多的乞求成功的輝煌結果而忽視奮鬥的艱辛過程,其實,世界上沒有白撿的便宜,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汗水,一分收穫”。正如成龍那首《真心英雄》中所唱道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不會自動送上門,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冰心老人有一段關於成功的名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成功是要付出代價的,它只屬於默默為它辛勤耕耘,努力付出的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需要時間的錘鍊,不要期盼自己比別人幸運,也不要指望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或者更勤奮,從智力或機遇上說,自己和別人是差不了多少的。

大殺功臣

開國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和最主要的事是什麼?毫無疑問,是固權。所以,固權乃開國帝王第一義也。開國皇帝何以比其他後繼皇帝更需固權呢?其實道理很簡單,一是開國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色人等都有混進開國隊伍的可能,如不清理,將來會釀成大禍。其二是開國期間有許多人手握重兵而又威望很高,如不誅殺,則功高震主、才大壓主和權大欺主三位一體,將來必成後患。

在中國歷史上,為鞏固權力而殺人最多的開國皇帝,恐怕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屬了。他對於一些謀反或是不馴的功臣,決不手軟,胡惟庸謀反案和藍黨大獄,不僅是明朝的兩次大獄,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獄,這兩次大獄共殺死了四五萬人,不僅開國功臣誅戮殆盡,避免了異姓王的造反,而且朝廷官員幾乎為之一空,以至於當時的中國成了一個恐怖的世界。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中,武臣立功最著者,當推徐達、常遇春,文臣立功最著者,當推李善長、劉基。劉基是一位奇人,他洞察世事,無有不中,因此,他對朱元璋封賞的官職,多次拜辭不受,因為他知道朱元璋生性忮刻,很難容人,跟他共事長久,必不免有殺身之禍。而李善長卻官至右丞相,封韓國公,有驕矜之態。朱元璋對他漸感不滿,想換掉李善長,讓劉基為右相。劉基說:“善長是有功的老臣,能夠調和各將的人際關係,不宜馬上把他換掉。”朱元璋很奇怪地問道:“善長多次說你的短處,你怎麼多次說善長的長處呢?我想讓你做右相,不知怎樣?”劉基頓首說:“換相好比換殿中的柱子,必得用大的木材,若用小的木材,不折斷也必定仆倒,我就是那種小材,怎能當右相呢?”朱元璋問:“楊憲如何?”劉基說:“憲有相材,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