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以探測敵潛艇。不過。軍艦隻有低速航行時,水聽器才能有效地進行工作。艦上的防禦武器很強,有八座89式雙聯裝127毫米40倍口徑高射炮和12座三聯裝25毫米炮。
此時甲板上的戰機開始一架接一架的起飛,日本人在飛行甲板上的一套作業方法和美英不同。飛行長和另外兩名軍官在艦橋上負責指揮。一名軍官在飛行甲板上指揮飛機的運動,如滑跑。起飛程式很簡單:飛行長或者他的助手舉起一面小白旗,這就是向飛行員發出的起飛訊號;每隔20秒鐘起飛一架,不再發令;如果飛行長打算結束起飛作業,他就放下小白旗。需要降落的飛機要在離航空母艦大約400米到600米的地方做反降落航向飛行,表示它要求降落。在飛行甲板作好準備後,甲板飛行軍官(日本人叫甲板整備員)則用閃光燈通知飛機降落。距上層建築最近的飛行員在離航空母艦大約800米遠的地方從200米高度開始降落。飛行甲板上並不發出什麼訊號來幫助飛行員判斷他的降落方向是否準確。飛行員必須自己判斷。在飛行甲板前端有一個蒸汽噴管,用蒸汽的流向顯示甲板上的風向;飛行甲板的中央和邊緣有一排燈,用以標識飛行甲板的高度。…;
相比於中美兩國,日本人的裝備和情報工作可能有些遜色。但他們的航空母艦戰術還是相當高明的。日本人不僅把每一艘航空母艦看作特混艦隊(由一位將軍銜的指揮官指揮)的戰鬥力核心,而且將每一艘航空母艦都當作一個獨立單位來行動。就是說,支援艦艇為航空母艦提供最有效防空保障的同時,航空母艦本身要在防空和反潛中首先發揮最大作用,在航空母艦之間,戰鬥機巡邏和轟炸機空襲兩者都能統籌安排,兩艘航空母艦的兵力可以同時攻擊一個目標,加倍打擊敵人。而中國和美國航空母艦的行動準則是,在不打亂整個作戰計劃的前提下,指揮特混艦隊的每一位將軍視情況需要。可以自行其事。然而,這種做法在實踐上往往導致戰術配合失調,給警戒艦艇增加負擔;每艘航空母艦要單獨派出戰鬥機進行巡邏,為攻擊部隊護航;水面艦艇要承擔防空和反潛雙重任務。
此時,輕型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也紛紛起飛。
日本人知道,他們的工業資源根本抵不過美國和中國,所以,他們盼望使戰爭能夠速戰速決。因此日本人也預先制訂了一些應急造艦計劃,主要是為了改善航空母艦短缺的情況。早在1931年,日本人就設計了一艘大型潛艇供應艦。以便在必要時可以很快改裝成航空母艦。1934年,日本又設計了2艘快速加油船。這些艦船結構上的主要特徵是,必要時可以安裝飛行甲板和武備。結果,1940年到1941年,“大鯨”號、“劍崎”號和“高崎”號(都分別改裝成“龍鳳”號(排水量13360噸。載機31架)、“祥鳳”號和“瑞鳳”號(排水量11262噸,載機30架)輕型航空母艦。“龍鳳”號的飛行甲板太小。因而大多在近海活動。“祥鳳”號和“瑞鳳”號的飛行甲板較寬,成為艦隊中有效的作戰艦隻。這些輕型航母作戰也相當活躍。象“瑞鳳”號就多次參戰,在錫蘭海戰中被擊沉。
日本海軍類似的改裝航空母艦還有不少,日本郵船公司有3艘17000噸級的豪華郵船“新田丸”、“八幡丸”和“春日丸”,投入營運後不久戰爭爆發。由於通往歐洲的正常航線中斷,這3艘郵船被海軍徵用,用來改裝航空母艦。“春日丸”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改裝,1940年9月改裝竣工。1940年“新田丸”和“八幡丸”同樣也進行了改裝,歷時大約6個月。這3艘輕型航空母艦重新命名為“大鷹”號、“衝鷹”號和“雲鷹”號,航速21節,載機30架,作為第二線艦隻或輔助航空母艦服役。如果說日本人曾經制訂過某種護航政策的話,這3艘艦可以說是第一批護航航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