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必然的,但想要面世,需要三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我們才能追趕上富國能源目前的技術水平。”
形勢很不樂觀,主動權不在他們手上,董事們經過一番討論後,下了決定:“全力爭取與富國能源的合作,壓低授權價,強調銷量的優勢。我們可動用的資金不如蘋果,但銷量遠超它們。”
“但如果代價太高呢?”有人問。
“那我們就把這筆資金全部用在新技術研發上,蟄伏一段時間。”
但所有人都清楚,這只是個無奈之舉。
另一邊,蘋果也在商議對策。
新型電池的橫空出世令人措手不及,事先沒有任何預兆。蘋果對合作的接觸是相對較遲的,前期它們還集中在大手筆收購該企業的計劃裡,開價一度達到200億美元,絕對是大手筆。
富國能源沒有同意,甚至連回絕的格式都一樣的。公司管理層也不是傻子,只要經營得當,等產量提高,市場穩定後,價值超千億都有希望。因此蘋果又得回到起始點:談供應合作。
蘋果總部,庫克召開會議。
庫克做著最近經常關心的事情:“目前的進展?”
助手報告:“在於獨家授權的費用和年限上,供貨協議我們已經能達成一致,年需求至少兩億塊電池。”
庫克問:“中國人的報價是?”
助理說:“它們的報價是浮動的,可能是以三星的q1季度淨利潤為參考,三星手機的q1淨利是60億美元,中國人相信我們擴大後,能夠蠶食三星高階市場的淨利,這60億它們想要一半。”
庫克皺眉:“三星的呢?”
助手回答:“價格差距不會太大,但三星的機型太雜,高階低端都有,這對工廠的生產線、定價都不利。”
庫克有點好奇:“如果它們與三星達成合作,我們的損失是?”
助手回答:“技術部門的人測試過華威手機,當長時間續航和快充形成習慣後,依賴度很高。預測我們的銷量會相應的縮減30%左右,當三星和華威大力發展高階機型後,我們的損失更大。”
庫克又問:“新型電池技術,研發要有成效最短的時間是?”
助理回答:“按照富國能源的技術啟發,最快也需要三年,再加上商業化量產的考慮,時間還會更長。”
庫克有了決定:“留給我們的選擇已經很明顯了,研發的長耗時而且結果不確定,公司消耗不起。”
……
兩家it巨頭打起了價格戰。
從新技術為全世界知曉到現在,接觸和談判已經陸陸續續進行兩個月,第一筆合作被華威奪得,讓兩家巨頭不得不收起輕視對手的心態,開始集中到價格、需求、盈利方面的綜合比拼上。
其實對合作價格的定位,孟謙也不算清楚。
不同於與華威的合作,當時的獨家授權價,是參考華威的淨利潤65億後(手機業務),趁火打劫得出的15億數值。公司的理想價位是:淨利潤的一半。這個數值還將受到供應量的影響。
華威為國內獨家供應的15億有點虛高,但為了擊敗對手,很值得這麼做。而放眼國際,蘋果和三星的利潤來源太雜,公司的財務部門、營銷部門全部上陣,經過複雜計算後,才得出方案。
宗巖拿到孟謙辦公桌上的,就是參考價位。
孟謙拿起來看,蘋果是30億美元保護費,年供應兩億塊裝置電池,而三星是25億美元,3。2億塊電池,單價差異的原因無疑是機型,蘋果多是高階機型,而三星不免有很多中低端機型。
孟謙疑問:“三星的合作價比蘋果少這麼多?”
宗巖解釋:“三星的銷量看似龐大,但利潤少,負債多,25億美元已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