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個現成的歹徒,只消在他耳邊說一聲,他立刻就會行動起來。

在我們這個故事裡,準備做惡魔的代理人的那個歹徒,我們相信前面已經提過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第克萊爾,是個專職的外科醫生。

他聲稱:高乃依·德·維特,正像在簽名後加上的那兩個字母所證明的,對取消永恆法令這件事非常氣憤,而且對威廉·德·奧蘭治切齒痛恨,曾經請了一個刺客,要把共和國從新總督的手裡救出來;而這個刺客呢,就是他自己,第克萊爾;可是他一想到人家要他乾的這種勾當,就悔恨萬分,所以他不願意明知故犯,決定把這個罪惡揭發出來。

奧蘭治派聽到這個陰謀以後,有多麼憤怒,還是讓讀者自己去猜想吧。一六七二年八月十六日,檢察長派人到高乃依家裡逮捕了高乃依,於是,約翰·德·維特的高貴的哥哥,“普爾唐的留亞特”,在布依坦霍夫監獄的一間牢房裡,在正式審問以前,受盡了酷刑。其目的是像拷問罪大惡極的犯人一樣,要逼他承認暗殺威廉·德·奧蘭治的陰謀。

可是,高乃依不僅有大智,而且有大勇。他是那種寧死不屈的人,死守著自己的政治信仰,正如他的祖先們死守著宗教信仰,用微笑來迎接苦難一樣。所以在受刑的時候,他能用堅定的聲音,按照詩的節奏,背誦賀拉斯①的Justum et tenacem②的第一節;他什麼都不招認,不但耗盡了那些劊子手的精力,而且打消了他們的痴心妄想。

①賀拉斯(前65-前8):古羅馬詩人。作品有《頌詩》四卷,《諷刺詩》二卷等。

②Justum et tenacem:拉丁文。是賀拉斯的《頌詩》第三卷第三首的頭一句,意思是“正義和堅定”。

雖然這樣,法官們還是宣告第克萊爾無罪;同時對高乃依作了一個判決,撤消他的一切職務和爵位,判他負擔全部訴訟費,並且永遠驅逐出共和國國境。

高乃依·德·維特一生都在為民眾的利益服務。對民眾來說,這個不僅是對一個無辜的人,而且也是對一個偉大的公民所作的判決,應該說是滿意了;可是,正如我們就要看到的,這還不夠。

雅典人曾經留下一個相當大的忘恩負義的名聲,可是在這方面,比起荷蘭人來還是遜色得多了。因為他們只把阿里斯泰德①流放出去,就滿足了。

①阿里斯泰德(約前540一約前468):古雅典政治家、將軍。在對波斯人的戰爭中曾立戰功,但被以貝殼放逐法流放。

約翰·德·維特一聽到他哥哥被控告的訊息,馬上就辭去議長的職位。他效忠祖國,也得到了出色的報酬。他退休的時候隨身帶著的是他的煩惱和刀傷。一般犯了效勞祖國不顧私利的錯誤的老實人,往往只能得到這種報酬。

民眾把威廉·德·奧蘭治當作他們祟拜的偶像,他們要拿這兩兄弟的軀體替他做兩級必不可少的墊腳石,把他擁上總督的寶座,這時候,他不但等待,而且也使盡他權利範圍內的一切方法從旁催促。

一六七二年八月二十日那天,正如我們在這一章開頭所說的,全城的人都奔向布依坦霍夫,去看高乃依·德·維特出獄,給驅逐出境,看看酷刑在這位熟讀賀拉斯的人的高貴身軀上留下了怎樣的痕跡。

我們得趕緊補充一下,這群到布依坦霍夫去的人,並不全是抱著只是看看這場面的單純想法;其中有不少人是為了要扮演一個角色,或者不如說,是為了重新執行他們認為過去沒有做好的任務。

我們想說的是劊子手的任務。

的確,也有一部分人是沒有抱著那麼敵對的惡意去的。他們感興趣的只是那個場面,那個對民眾來說總是很有吸引力的、能夠滿足他們本能的驕傲感的場面,也就是說去看看站了那麼久的人倒在塵埃裡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