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種生活方式不依靠士紳,也不懼怕官府,還擁有自己的土地(實際上是自己的),無論是共同勞動,還是分田單幹(集體農莊的運營模式並不是固定的,不過一般情況下,銷售和採購是集體進行的),都能讓莊戶生活富足。
雖然時常要參加戰鬥,還有人xisheng,但是這樣的付出,沒有人認為不值得。而且他所在的那個有500戶農民組成的集體農莊甚至連“教化”的工作也能承擔,由農戶集體出資開辦了私塾,讓他和另外幾個識字的農民擔當私塾先生,教莊子裡面的孩子讀書識字。
既然一個沒有士紳地主,人人平等的農莊可以執行的比士紳統治更加良好,那麼士紳地主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而且這些士紳地主,對整個國家又有什麼作用?就士紳集團的整體而言,他們就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衛國的書呆子,一群廢物!
這時候,端坐在主席臺上的朱皇帝還在繼續信口開河地說著“朱濟世主義”的道理“實際上,朝鮮目前的等級和土地制度,對於兩班戶本身也沒有什麼好處。這種制度是將兩班地主階級變成了一個不參加生產勞動的寄生階層,猶如中國計程車紳地主和日本的武士。這個寄生階層,佔到朝鮮總人口的10%以上,是整個朝鮮社會的一大負擔,他們不會創造任何財富,大多數人也沒有官職,除了剝削農民,就是坐吃山空。而且這10%的人口,乃是國之精英,一國精英,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只是讀些無大用處的儒家經典,與國於民有何益處?難道便是在履行聖人的道理?
因而,此次朝鮮土地改革之後,不僅原有的等級制度要全部廢除,實現諸班平等。而且朝鮮的科舉取士和儒林書院也要改革。取士要人人平等,同時還設立年齡限制,到26歲為止。超過這個年紀,就不要再考科舉了,去做些別的事情,種地也好,做買賣也罷,都比枯坐家中讀死書要強啊。”
原來朱皇帝是將大明的科舉改革搬去朝鮮了。朝鮮事事都以中國為師,所以這個國家的毛病也和中國差不多。整個社會的精英變成了百無一用的文人士大夫,當然讀點聖賢書也不是不好,但是不應該讀一輩子啊!如果一國精英都捧著幾本死書讀到死,這個國家能富裕發達嗎?朱皇帝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一輩子統治個窮得叮噹響的朝鮮,然後學後世某宇宙強國的領導人,隔三差五去朱國雄那個胖子那裡打秋風,這樣也太悽慘了。(未完待續……)
第848章 多收了三五斗
就在我們的朱皇帝開始拿定主意要拿朝鮮的兩班地主開刀的時候,大明帝國的一部分士紳,已經率先完成了身份的轉換,變成了更加反動更加兇殘的資本家了!
金秋之月,本來就是農人對收穫充滿期待的月份,不過等待他們的可不一定是個金子般的時刻。
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外的某處穀場裡,高高摞起的秸稈堆透著豐收的意味,農人們正圍在一處,滿臉憂愁的討論著。
“今年明明是個豐年,每畝地都多收了三五斗,本來想著賣個好價錢,把欠的印子錢還掉一點,可是這個米價也太低了吧?”
“誰說不是啊,自打光復5年以來,咱們四川的米價就一年比一年賤,上好的精白米,一石都不值一塊半了……”
“還不是連年豐收鬧的?聽說不止是咱們四川豐收,湖南、湖北那裡也是大熟,安徽、江蘇的糧食更是多的吃不完。還有大海船源源不斷從東北運來米糧。本來咱們四川的糧價比下江要便宜,現在反而是四川天府之國的糧食比下江貴了!”
“我看還是奸商壓價!成都城裡面的米商個個都不是好東西,一邊從下江買米,一邊壓我們川米的價錢,良心都被狗吃了!”
“劉老爺,這事您可不能不管,您可是咱大邑縣公局的議員,連縣太爺都得聽您的話,您就去跟縣太爺說